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孙斌:“宣传员”变身“鸡司令”

    本文字数:1420

通讯员 张海华 记者 陶睿

角色在变,初心不变。

早春的寒风中,孙斌裹紧棉衣,推开了第8个鸡棚的门。阳光斜斜洒落,数千只海棠鸡扑腾着翅膀,在林间草地上撒欢。近300天来,他都在临海农场林下养殖基地迎接晨光,虽然疲惫,却乐在其中。

过去的数十载,孙斌一直活跃在宣传战线上,用镜头捕捉农场的点滴变化,记录着职工群众奋斗的身影。然而,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吹响,他主动请缨,投身到农场林下生态养鸡这一全新领域之中,一头扎进满是泥土与鸡粪味的养殖基地。“在养殖方面,我不是专业人员。农场这么大规模的林下全散放养鸡,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孙斌将这种对未知的担忧化作自己前行的动力,开启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征程。

2024年5月20日,8000羽鸡苗入棚以来,百果园的宿舍就是孙斌的“新家”。每到夜晚,万籁俱寂,鸡舍偶尔传来“咕咕”的叫声,孙斌躺在简易的床铺上,不敢沉睡,稍有动静便警觉起身。一次深夜,尖锐的母鸡嘶鸣声打破寂静,他瞬间从床上跃起,眼镜都来不及戴上,趿拉着拖鞋就冲出门去。月光下,一只黄鼠狼正在乱窜,他心急如焚,深一脚浅一脚地追,直到确定鸡群安全,才喘着粗气、略显狼狈地返回来。2025年除夕夜,阖家团圆之时,远处的鞭炮声不时传来,孙斌依旧形单影只地打着手电筒,穿梭于鸡舍之间,仔细察看每只鸡的状态。大年初二,孙斌的妻子来到百果园探望他,夫妻俩齐上阵,一起捡鸡蛋、清扫鸡舍,在鸡鸣声中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刚开始连消毒水配比都不会弄,半夜听到鸡叫就心跳加速。”初到养殖基地时,对养殖专业的一知半解,让有点手足无措的孙斌进入了疯狂学习模式。他的床头堆满了鸡病防治学术著作、成本控制实操指南等各类养殖书籍,书页间满是他的笔记与标注。书本之外,他更是四处求学,虚心向周边经验丰富的养殖户请教养殖窍门,遇到棘手的鸡病难题便立马联系农场动物防疫部门工作人员,跟着他们学习如何用药、如何预防复发。为了建立稳固的疾病防控体系,孙斌会定期邀请动物防疫部门工作人员来百果园为鸡群进行体检,他全程跟踪记录每只鸡的健康数据,观察病症初期的细微表现。看得多了,他也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巡视鸡舍时一眼就能察觉鸡群的细微异常并立马着手诊治。慢慢地,他从“养殖新手”成长为“半个专家”,成功预防和控制了重大疫病发生,鸡群存活率得以稳步提升。

清晨,伴着第一缕微光起身,检查鸡舍通风和消毒情况,每日早中晚三次鸡群状态检查、夜间随机巡查是雷打不动的“铁规”;定期组织工人对鸡舍进行全面清扫,保持内部整洁干燥;寒冬腊月前提早在鸡舍铺上厚厚的干草,酷暑难耐时忙着安装降温设备……“想要保证鸡的品质,还是得让鸡吃得好。”深知不同生长阶段鸡对营养有着严苛需求,在做好日常养殖工作的基础上,孙斌又闯进了饲料研发的新赛道。从雏鸡所需的高营养开口料,到成鸡的均衡配比料,每一个配方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他精准调配营养比例,助力鸡群茁壮成长。为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他还尝试在百果园内养殖蚯蚓,为鸡群提供天然高蛋白饲料,并通过增添海棠果、采集青饲料来丰富鸡的饮食结构。工作的忙碌和户外的风吹日晒,不到一个月孙斌就变得皮肤黝黑,体重掉了20斤。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海棠鸡却日渐肥美,产蛋率也连连攀升,其优良的品质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闻鸡而动”、前来购买。

“在宣传岗位上我也写过很多篇产业发展的文章,现在终于能亲手写好这篇实践答卷了。”从“宣传员”到“鸡司令”,孙斌带着新闻人的敏锐洞察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在农场公司的产业蓝图中续写奋进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