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网约护士”如何“叫好又叫座”?

阅读数:206     本文字数:1028

近年来,一种新型护理方式——“网约护士”悄然兴起,患者通过手机预约,即可得到专业护士上门提供的打针、抽血、换尿管、换胃管等护理服务,让行动不便的患者无需再为往返医院而奔波。

事实上,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就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六个省市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工作。自2021年1月起,该服务模式被推广至全国范围。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有3000余个医疗机构提供了7类60余项网约护理项目。

“网约护士”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凭借其便捷性和专业性,受到了部分患者及其家属的青睐,成为解决家庭护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从全国来看,在2024年5月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各省份均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共计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7类60余项群众常用急需的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服务项目。

但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国部分地方“网约护士”的开展情况仍略显缓慢。“知道的人少、用的人少、参与的护士也少”是普遍现象。面临的痛点和堵点,既有需求方反映成本比医院高,吐槽“用不起”,也存在供给端要求必须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才能“入场”,高门槛导致平台护士“不够用”。此外,收费标准不统一、如何避免医疗纠纷、保障护士和患者人身安全等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

那么该如何更好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业态的发展呢?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认为,“网约护士”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新兴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不过,在实际运行中,“网约护士”服务确实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

林先平建议,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明确医患双方权责,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完善护士执业的相关行业标准、风险规避制度、医疗事故权责的法律依据等。优化、规范服务流程、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平台医疗服务价格必须在工商管理、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制定,这样才能解决各平台价格差异问题。将网约护理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服务的普及率。”

除此之外,林先平表示,可以建立“网约护士”平台与医院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合作机制。“平台负责人员管理、服务联系、人员派出、医疗服务项目操作等,与医院进行合作,负责平台人员培训、突发情况处理、药品审核、医疗活动开展前的风险评估等。”

林先平进一步强调,“网约护士”平台要开通“监管窗口”,与卫生管理部门相关平台进行对接。卫生管理部门通过监管数据(如患者投诉数、满意度情况等),定期对各平台开展审核督导,进行服务质量排名。

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