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逐梦故乡沃野,种下“诗和远方”
阅读数:345 本文字数:1161
陈宝泉
近日,《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聚焦“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新农商”“新农干”五支队伍培育,到2027年底,全省培育“新农人”头雁10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万人,搭建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矩阵,为江苏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江苏,近年来,注重打造“新农人”引才、育才、用才的“强磁场”。一方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殷殷嘱托,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仅筑牢了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厚实家底,也为“凤还巢”的“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江苏各地用心打好“亲情”“乡情”“感情”三张牌;帮助“新农人”进一步沉淀返乡创业的乡土情结和浓厚的为民情怀,引导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摸清市场需求,深挖商机潜力,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找准新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确保“新”有所依、“新”有所用;同时,组建“田间学校”,设置“实践课堂”,分类分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如今,在江苏大地,一大批懂农业的“田秀才”、有技术的“土专家”、善经营的“农创客”、会管理的“农场主”,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农人”。“新农人”们有梦想,有信念,有抱负,有技术,有热情,有干劲,勇攀科技创新高峰,开拓农业产业新天地;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引路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数字科技的明白人。仅镇江近年来就有8700多人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魏巧就是“新农人”的杰出代表。“95后”的大学生华梦丽也是其中之一,她如今在句容市掌管着一家占地1000多亩的家庭农场,她还获得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
“不见田间挥汗花,纷纷网上理桑麻。科学种养夺高产,昔日老农输小丫。”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新农人”既懂农业生产,又掌握新质生产技术,为新质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新质生产力正在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包括种子培育、田间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农业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全面创新。新质农业的崭新面貌正在渐次显现。同时,依托新质生产力,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江苏广袤的田野上,我们看到“新农人”们拥抱新科技帮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挑起“金扁担”助乡村激活“富”动能。
“新农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活水”,不仅要打开进贤之路,更要在培育上用心、服务上用情、使用上用力。用“暖心关怀”换他们的“安心开怀”,让“新农人”业有所托、心有所归,改良“宜业土壤”,用好“宜人政策”,营造“宜居气候”,关心关爱“新农人”,让“新农人”回得放心、留得安心、住得舒心、干得称心、过得开心,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新农人”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