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学会为情绪“休息放假”

    本文字数:680

了解疲劳背后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能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休息。疲劳通常分为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和情绪性疲劳。

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情绪与心理在经过超长待机后,也需要休息。心理和情绪上的疲劳往往伴随着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这种状态会引起持续的压力反应,使得恢复变得更加困难。这时,可以从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入手。

自律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前者负责“战斗或逃跑”反应,后者负责“休息与恢复”反应。长时间的情绪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持续过度激活,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得身体难以进入真正的修复状态。我们常说的“情绪稳定”,其实就是二者平衡的表现。

深长的腹式呼吸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可帮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常见的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气7秒、呼气8秒)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神经调节方法;冷敷或冷水浴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促进副交感神经的恢复。冷敷颈部的迷走神经尤其有效,这也是冬泳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

长期的情绪疲劳可导致情绪耗竭,衍生出职场倦怠等问题。情绪耗竭不仅会拖累工作表现,还可能影响个人的社交关系和生活质量。

书写是情绪恢复的系统化方法之一。情绪疲劳者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记录并梳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释放内在的情绪压力。情感表达能够有效降低应激水平;情绪支持网络不可或缺,尤其是同行或朋友的互助,可以显著增强心理恢复能力。

休息其实并不简单,它涉及神经系统、肌肉系统、情绪与认知功能的全方位修复。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作者而言,基于其疲劳的性质,科学地调节不同系统的恢复节奏,是真正实现“回血”的关键。

李瑾 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