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的大街小巷
本文字数:1181
刚走近,青灰的砖瓦,古朴的雕梁,作为南京人,我记忆里的大板巷静静地躺在南京城南三山街西。这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三百米的千年古巷,勾连着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和评事街历史风貌区,历经长久的岁月,这里仿佛已经落了灰,搁置在历史的一角。
再往里,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让每一个时代的建筑师都忍不住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手笔,散落在时间里的沙最终积成了连绵的河堤,斑驳起伏的马头墙连接起大地与天空的高度,细工精琢的花格门窗架起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鳞次栉比的深宅大院,一进一进再一进,慢慢品味,听它诉说时间的深度。再抬眼,当年锦衣玉帛的权贵不见身影,大院里回荡的,是孩子的嬉笑,游人的玩闹。功在发展的广度,这里不再是个人的行宫,而是所有人都可拥有的回忆。当年的贵妇人回眸一笑,青翠的华胜,成了过眼云烟,但她秋水明眸依旧铭记心间,沧桑了,却仍旧美丽且更富韵味。
升起的炊烟,将自己当作晨间的腾云,飘飘然而直上云霄,欲要到那仙宫里去。旁人会笑它的自负,可在食客眼里,在我的眼里,它或许真的是仙人留下的指引。一排的小吃摊亮出自己最鲜亮的招牌,伸出长长的香气之手,勾住来往的行人。我毫不犹豫地来到一旁,可临近了却又徘徊,那里是酥脆金黄的烧饼,这儿又有热气腾腾的牛肉汤,那里一连排的烤串也很吸引人。我犹犹豫豫,只感叹,离这儿近的人,能天天换着花样,是真的幸福呀。说到底,大板巷是有了烟火气,更有了人气。
即使新的日子里,有了新的发展,可自己的前世,它或许是不肯放下的。大板巷的前身为“板巷”,相传为交易板材的地方,俗称土街、习艺坊,那是聚得能匠才艺于一堂的地方。现在,那些“老友”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这里,而大板巷看出了,他们都有些不一样,是巧匠设计出了更风尚的物件,是艺人有了更精彩的绝技。在一段时间里,被认为陈旧无趣的东西,现在,却让老巷“活”了起来。传统的戏曲表演、书画大师工作室、各色非遗技艺展示、老字号品牌、特色餐饮、艺术文创,交错在大板巷中,处处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喜见百业齐兴,千秋雅韵是不用专门的展柜,而藏在巷子各处的。云霞般的油纸伞,五彩的一片,从远方飘来头顶,风来时,轻轻转动,好像真有云的变化莫测。更精致的,是雕花窗格,无人不为之驻足停留,配上窗格中兜售的各色饮品,走走停停,抬头想想,真会感叹现代设计师的思考,可又惊叹,原是有曾经历史的厚重,才有今朝设计的出挑。
大板巷犹如城市的呼吸,曾经的人看曾经的雨帘云栋,羡慕当年的火树银花。现在的人看此刻的寻常巷陌,享热闹非凡,爱人间烟火。大板巷还是回眸,又低眉细语,轻轻诉说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大板巷也如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古朴包容,多少年来,她也匆匆赶着,跟上时代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许也曾乱了脚步,但从未气急败坏,有盛,有衰,有复兴,她总是默默不语,不急不躁,受得起遗忘冷遇,也接得住赞美与荣光。
南京中华中学高一11班 阙一然
指导老师 赵 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