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假如不做这个手术,现在找不着我了……”
肝移植15年后,他给医生送来感谢信
本文字数:1655
“对我来说,肝胆外科李相成主任团队15年前的手术真是再造之恩,假如不做这个手术,现在已找不着我了,真可谓幸运儿”。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封感谢信,来信人是现年83岁的张老先生(化名),15年前的12月3日,正是其肝移植的生日。
化工一线工作20年,年近七旬勇“换肝”
1965年大学毕业的张老先生,大学学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工,毕业后从事与化工相关的科研第一线,一干就是20年。实验当中,他经常会接触甲醛、多甲苯、吡啶之类的有毒物质,“现在想想,我的肝大概就是在毕业论文做实验的时候伤了,到我毕业参加工作、单位组织献血时肝功能化验报告不合格,才发现肝功能出现了问题。”张老先生回忆。
张老先生先是选择服用中药制剂,可是疗效有限,病情不断加重,已达到需要手术切除脾脏来保血小板。经多方打听,张老先生选择前往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
“说起来,我和我的主刀医生李相成主任也算有缘分”,张老先生在信中写道,2008年底,他因消化道出血入住医院消化内科,请的肝胆外科会诊专家就是李主任,为了做脾切除手术,他转到了当时的肝胆外科住院。“当时给我的感觉很好,专家亲自管床,李主任早一遍晚一遍,不查房也来看看我。身边病友也都不错,有好些肝移植的病友恢复得挺好。2009年,科室举办肝友会,我看到科室墙上贴的‘新肝脏 新生活’,看到那些做完移植状态很好的病友,想到他们说的‘术后可以维持8年生存’,我心动了,于是我萌生了做肝移植的想法,得到老伴和亲人的支持,那时我已68岁了。”
没想到的是,在等待肝源的过程中,波折又起,2009年11月底,张老先生突发第二次消化道出血,半小时血压降到极低,身上一半的血都流出去了。“当时我正在肝胆外科挂床,直接在走廊抢救,开双通道输血,抢回一条命”。
转机出现在2009年12月2日,新肝源有消息了。当晚,他被推进了手术室,家人在病房翘首等待,“手术进行期间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坚强的老伴眼不眨签字请医生尽力抢救,一转身就联系深圳的女儿赶紧过来,老妈一个人顶不住;我在生死线上挣扎浑然不觉”,张老先生回忆,好在手术很成功,术后两三天就转出了ICU(重症监护室),此后开启了他的第二人生。
术后15年携妻走遍全国,“感恩知足活好每一天”
张老先生表示,肝移植手术后,虽然因为保留了脾脏,有一些如血小板低、白细胞低、血糖高等遗留问题,但他在新的状态下建立了新平衡,“手术后这15年,我保持快乐的心态,感恩知足活好每一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自2011年起,张老先生便带着妻子踏上了走遍全国的旅程,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夫妇同框的彩照。
感谢信中,张老先生由衷写道:“我能够得到这样的幸福,不能忘记给我第二次生命的省人民医院肝移植团队。”“再过5年,我将迎来肝移植术后20年,届时我88岁米寿,希望有机会与肝友再会!”
终末期肝病治疗,肝移植是“最佳选择”
“肝移植手术后可以长期存活,生活质量还很高,老张是一个例证。除了医疗技术,与他个人面对疾病不轻言放弃,生活乐观向上都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中心,像张老这样的患者很多,我也希望通过他的例子告诉大家,肝移植并不可怕”,李相成教授介绍,中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需要肝移植治疗,但仅有不到6000人选择并做了手术。
李相成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器官保存等技术发展、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更新迭代、微创手术技术在肝移植领域的应用,肝移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曾经一台肝移植手术至少8~10个小时,不备足血源不敢动刀,现在有些病例3~4个小时就能完成手术,而且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部分患者术中不需要输血。医生在处理血管、胆管等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大大提高了移植质量,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少了,医保政策的支持也解除了很多患者术后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在王学浩院士带领下自1995年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活体肝移植起,肝癌治疗技术不断成熟,建立了一支技术优良、国内一流的学科团队,造福了数以万计的肝胆疾病患者,挽救了一个个的家庭,“实际上,对于经过其他治疗后仍不能改善预后状况和生存质量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来说,肝移植仍是最佳选择。”李相成教授说。
何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