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为“夜行者”照亮一束光
本文字数:657
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夜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预计达48万亿元,约三成的劳动者在从事不同程度的夜间劳动,涉及人口规模约1.92亿。庞大的夜间工作者群体,是推动城市夜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夜间工作时间的非常规性,对劳动者造成的多方面职业伤害,却鲜有人关注。
夜间工作者付出的成本不仅包括体力、脑力,还包括健康成本。夜间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一方面,夜间劳动通过扰乱人体的代谢过程,增加劳动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风险;另一方面,夜班劳动与不良的心理健康结果有关,对焦虑情绪、认知障碍等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夜间工作时间的特殊性,所带来的职业伤害不可避免,但现代社会许多行业离不开24小时运转,例如医疗、交通、通信等行业。因此,如何最大限度优化夜间工作者工作环境,保障夜间工作者切身权益,亟需社会各界合力共振。这不仅需要夜间工作者自身加强自律,保证白天充足睡眠,注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更需要企业实行人性化用工,合理控制夜班频次和时长,例如采取弹性夜班机制,夜班期间提供营养餐、休息室,定期开展体检等必要保障,并给予足够加班补贴等激励。也需要政府部门充分重视夜间工作的权益保障,积极推动立法,在制度与法律层面进而实现对夜间劳动的规范和补偿。
随着夜间经济的迅速发展,将为从业者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也意味者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将加入到夜间工作者的队伍中,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与关怀,从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付饶
扫码收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