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五指成拳聚合力 多元化解暖民心

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枫桥经验”

南京市江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 李国忠

    本文字数:1902

南京市江宁区工会现有基层工会2322家,会员总数28.6万人。近年来,区总法律服务窗口年咨询量达8000至10000人次。为了更好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2019年,在南京市总和江宁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江宁区总工会启动了区职工服务中心建设,同步规划打造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并在区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等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江宁区工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顺利建成运营,已累计接待解答职工法律咨询逾3000人次,受理、审理劳动争议案件282件,工会法援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20件,累计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

优化阵地,打造“一站式多元化解中心”

宽敞整洁、布局合理的服务阵地是做好职工维权服务的硬件基础。为此,江宁区总紧扣职工维权的各个关键环节,打造了总面积1000平米的多元化解中心,设有“一窗二庭五室”。“一窗”即人社监察仲裁员和工会法援律师服务窗口;“二庭”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和“巡回法庭”;“五室”即工会调解工作室、法律援助工作室、“12351”热线接听室、法律咨询室、检察听证室等五个功能室。职工在中心可以得到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争议调解、案件裁决和审理、检察听证和支持起诉等“一站式”维权服务,避免“往返跑”“接力跑”。

目前,中心已组建了一支由7名专职律师组成的工会律师服务团,以及一支25人的工会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配备了12351职工服务热线专职工单处理员。仲裁庭、巡回法庭、检察听证室等均已投入使用。

厘清职责,打好维护职工权益的“组合拳”

厘清部门职责、整合政务资源是多元化解的运行基础。为此,区总会同区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南京市江宁区总工会多元化解中心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人员组织,细化职责任务,各部门主动“亮剑”、联合“出招”,共同打好维护职工权益的“组合拳”。

区总工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具体负责各单位间的沟通协调,包括来访接待、咨询受理、登记流转和整理归档,以及案件调解会商,召集联席会议等工作;区人社局积极发挥调解仲裁职能,并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移交劳动保障监察处理;区司法局立足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职能,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依法提供调解和法律援助服务;区法院加强裁审衔接,指导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区检察院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依法开展民事行政裁判监督、公益诉讼监督、公开听证等工作。通过各部门职能的衔接整合,凝聚起劳动争议多元化解的强大合力。

完善机制,实现“五位一体”协同联动

为更好地促进多元主体之间顺畅沟通、协同联动,区总探索建立了多元化解“五联”机制,即联络、联席、联排、联调和联训。

“联络”即联络员制度。各成员单位设专职联络员,负责协助信息沟通、案件流转、预警通报、反馈统计等工作;“联席”即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如遇重大疑难案件则另行召开,合力推进争议化解;“联排”即预警排查制度。搭建“区、街、村企”三级联动预警排查体系,各级联络员负责汇集区域、单位内的信息,动态跟踪、及时上报、横向共享;“联调”即联合调研制度。不定期组织联合调研,分析研判劳动争议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前瞻性、预见性的工作建议,联合下沉至社区、企业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律监督(体检)等活动。“联训”即联合培训制度。统筹开展案件研讨、协作调解、观摩庭审等交叉培训。通过建立系统化的运行机制,长久的保障多元主体间的紧密联系。

下一步,江宁区总将重点围绕提高维权服务的广度、深度、精准度求突破、出经验。以主动作为让多元化解聚力更“广”。借助数字工会、“两微一端”等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提升知晓度;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优势,协调各方、下沉一线,变“被动等”为“主动问”,以主动服务赢得八方支持。坚持横向联、纵到底,以协同联动让多元化解发力更“透”。构建横向信息实时共享、纵向信息快速传递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依托联合研判、协同处置,不断织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多元化解网”。坚持聚焦“新、农、困”,以超前研判让多元化解用力更“准”。围绕新业态、农民工、城市困难职工等重点群体,深入新业态企业、项目建筑工地以及困难职工群体,掌握一手信息和最新动态,宏观研判、具体分析、提前谋划,让多元化解更具前瞻性和预见性。

小编说:南京市江宁区总工会发挥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模式,统筹各种资源力量,把劳动争议化解程序“联”起来、资源合力“聚”起来、配套制度“建”起来,协调建设多支覆盖各层级、各环节的劳动领域维权维稳专业队伍,引入网格化管理、平台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推动建立劳动纠纷解决新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源源不断为劳动领域“枫桥经验”注入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