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纸上回乡思悠悠

——读汗漫散文集《纸上还乡》

    本文字数:1303

翁衡临

开卷有益,尤其是富于深度、予人启迪的好书。如果说,一开始我是因为《纸上还乡》的书名被吸引;那么,在我读完第一篇文章后,则是因为书中内容而真切地喜欢。全书虽只有三大卷、十五篇,每篇的篇幅却很长,要不然怎能长达260页。

既然是纸上还乡,说明讲的皆是家乡的人、事、物、景。第一篇《穿过南阳盆地》,直截了当地告知家乡的地理位置,然后从自然环境到历史人文,深入浅出,让我们也立即生发出对这片中原大地的热爱。字里行间,作者无不为家乡感到骄傲,这里不仅曾是陪都,也出了很多名人,或者与之密切相关。除了最熟悉的诸葛亮、曹操、刘邦、张衡、范仲淹、岳飞、张仲景,还有陈胜、王莽、黄忠、魏延、冯友兰、乔典运等。

他回顾家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不是纯粹的陈述和简单的再现,而是有许多哲理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书中总能看到作者深刻的解读和智慧的光芒,让我更加确信“读史可以明鉴”的道理。

他善于提炼和总结,升华事物的内涵,从物质上升到精神。不仅能把具体的事物写出抽象的感觉,也能把抽象的概念具化为客观的存在。比如《小叙事》一文,汗漫由玉石总结道:“一切艺术品的创造,都是对被遮蔽事物的揭示和发现。”他还说:“我的笔,应当以盆地的小溪和深井为墨水瓶,绵绵吸取。让一支笔与刀子、凿子、锤子,相互贯通。”作者从画像石和纸上字的对比,感悟出写作的秘诀:必须删除一切冗词赘句,在渐趋抽象中包容万象,以至简抵达真理。

古人的文字精短,除了作者喜用的《诗经》里的句子,更多地集中于成语。成语乃浓缩的精华,南阳盆地盛产。如鸿鹄之志、鸟尽弓藏、杯弓蛇影、望梅止渴、朝秦暮楚等,其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就不少: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宁静致远、妄自菲薄、志存高远、思贤若渴等。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南阳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也学习了以往不曾懂得的知识。

作者善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拟人随处可见,信手拈来。那些恰当的比喻总是不经意间冒出来,让人意外又惊喜,如把夕阳喻为果实,把水井和池塘喻为镜子。其中隐喻占了较大比重,正如文中所说:“以隐喻负载人意,用借代揭示本质。”他感叹物事的消失,善于从隐秘的物事中,想象其的再现。几乎所有反问或设问句都没有回答,有的是因为答案确定无须回答,而答案不确定的则令人遐想。

纸上回乡,回到故乡的山水间。作者说:“只有读书、写作和山水间的漫游,为内心消毒减缓一个人浑浊、冷漠的速度。”他还说:“最值得依恋、安放身心的美人,依旧是故乡山水间。”他从表述古人的创造和文风,提出当今写文的思路和文风。他不仅规劝我们的文字要接地气,回归自然;自己也在勉力以尘埃露水般的文字,为中国文章增山助海。他赞美凡俗的时代,热爱平庸的生活,而不是染上一身铜臭味,让文字离真善美越来越远。

在汗漫的心里,文字主要包括两大内容:母亲和故乡。母亲远去,故乡也愈加疏离,地理上的故乡难以返回,他收藏众多的油灯和南阳器具,试图用这些细节,重建一个故乡,复活一个母亲。或许这既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带领我们重返他的家乡,寻找母亲的足迹。

他要以笔为刀,将故乡刻入石头,也将乡情刻入石头。物理上的家乡难回,更多时候只能纸上还乡,也叫精神还乡,回到本真,回归素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