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耄耋老人讲述老照片背后的“人大故事”
通讯员 宁人宣 记者 陶睿
本文字数:2874
1980年12月,南京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年纪最小的人大代表周蕴美和年纪最长的人大代表周俟松在交谈。(资料图片)
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合影,是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南京正式建立的重要史料之一。今年7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并发起“快来看看,这张老照片里有您或您的亲人吗”活动,引发百余名市民打来电话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三位耄耋老人深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人大故事”。
章臣桓代表
南京市第一届至九届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侨联顾问章臣桓(1915年—1996年)是江苏江阴人,历任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主席,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父亲很自豪,在异国他乡升起了新中国五星红旗。” 章臣桓的长子章文熙今年已经85岁高龄,他回忆说,父亲是1934年下南洋的,在印度尼西亚泗水从事华侨子弟的中文教育工作。他创办华侨学校,开办中国书局,经常参加当地华人的爱国救亡运动,深受大家拥戴。
1949年父亲得知新中国成立后,非常激动,率先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升起代表新中国的五星红旗。1950年中国和印尼建交,他又作为华侨代表,到首都雅加达迎接了新中国首任驻印尼大使。
1952年,父亲带着全家回到祖国,在南京定居。看到当时的南京基础教育十分薄弱,就满腔热情地投身学校建设中,先后担任南京九中、人民中学的教导主任、副校长。
父亲是1954年初当选市一届人大代表的,而且连任了九届。父亲连任代表时间长,我们全家也特别珍视代表这个荣誉。1983年,父亲赴京参加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寄给我一个会议首日封。40多年过去了,这个首日封,我一直视如宝贝珍藏至今。
1956年,父亲代表江苏参加第一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后来,父亲经常将此次参会和受到接见的经历作为一生的骄傲,讲给我们听。
作为归侨领袖,父亲在归侨、侨眷里很有威信。他一有时间就到归侨、侨眷中转一转,就他们反映的一些问题提出议案建议,把大家紧紧团结在党委政府周围。我家以前在利济巷的居所,被称为“侨生之家”。每到节假日,家里坐满华侨学生,母亲烧他们喜欢的菜肴,我就和他们一起玩。这些华侨学生长大后,为宣传南京、建设南京做了好多事情。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父亲80岁高龄时,被特聘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
作为一位民主党派人士,父亲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毕生追求。65岁那年,他终于实现人生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南京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王德滋,1927年生,江苏泰兴人,是我国著名岩石学家,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地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活了快一百岁,毕生所学奉献人民,我无怨无悔。” 王德滋说,按老家的算法,我98岁了。回顾百年人生路,我有个最大感受,无论是你学历多高、水平多高,始终不要忘了,个人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
1950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国家建设急需大批地质人才,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地质系一跃成为全校第一大系。学生多了,师资紧缺,我就被安排负责一个班的教学任务。那年我26岁,是助教。而另一个班的老师,是位很有名的教授。当时,我压力很大。为此,我从早到晚扑在教学上。后来,有一个学生在南大校报上写了一篇报道,题目是《深受学生爱戴的王德滋助教》。当时,学生在校报上专门写文章表扬老师的情况很少。我想,这件事应该也是我后来当选人大代表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这一辈子,虽然只当一届市人大代表,但这是南京市首届人大代表,让我倍感自豪,一生引以为荣。当选时,我才27岁。这次当选以及这一届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让我更加坚定了要用所学知识来回报社会的决心。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积极响应,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加点做科研。每到星期天,就带着水壶和干粮,乘最早一班火车到达工作地点,翻山越岭采集标本。晚上再背着几十斤的石头标本下山,乘最晚一班慢车回到南京。当时,一点不觉得苦,因为心里有股子信念,希望为国家做点事。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一年,我由讲师越级晋升为教授,科研热情更加高涨。有段时间,我和教研室陈克荣老师一起去浙江莫干山考察。我们拿着铁锤,从山脚一直敲到山上,一个地质露头都不放过,一直敲到700多米高的莫干山顶,发现了一个现象:这里的花岗岩是慢慢地过渡到流纹岩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大胆推测这个现象或许和它们成因相同是关联的。带着这个猜想,我继续指导学生到浙江的一个火山盆地开展调查,也发现二者在时间、空间和物质来源方面基本一致,这与之前的推测完全吻合。由此,我们在国内率先提出“次火山花岗岩”的新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将我国对花岗岩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境地。
后来,无论是担任南大副校长,还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始终倾情祖国的山川大河,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这也许就是我的执念,一名人大代表“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执念。
南京市第一、二、八届人大代表,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夫人周俟松(1901年—1995年)是湖南湘潭人,南京五中原副校长。
“当代表,就要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周俟松的同事郭子奇今年85岁了,与周俟松代表同事、交往40年,退休前为南京五中副校长。郭子奇介绍说,大家都读过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咱们南京五中就有个“许地山班”,还开设了“江苏省落花生文学教育课程基地”……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人,她就是许地山先生的夫人——五中老校长周俟松女士。
1949年南京解放,周俟松经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介绍,来到南京五中担任数学教师。我1956年毕业留在五中教书,跟周老同事、交往40年,经常听她谈到好些往事。
周老是1954年当选南京市一届人大代表的,还参加了南京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也就在这一年,她拿出许地山先生的稿费500元,在南京五中校园里修建地理园、气象观测站,引得好多学校都来参观。
上课、聊天中,周老经常念叨她爱人许地山先生名作《落花生》里的几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她要求自己做一名像“落花生”那样的人民教师,做一名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大代表。
当时,周老倡导开展“课堂直观教学活动”,和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精心研制各种数学教具。其中有一套做得非常精美,还被国家教育部作为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外宾。1956年,她代表江苏出席了首届“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印象中,周老穿得很简洁素雅,待人真诚。1962年春节前,她得知我要结婚了,特地赶来我家表达祝福,并赠给我一本精致的美术日记本,我一直珍藏至今。周老1971年退休,在自家院落开设英语课外班,十多年里义务培养了近百名小学生。
正因为周老心里装着大伙,后来她又被大家选举为南京市二届、八届人大代表。
在南京人大“云上历史陈列馆”里,我看到周老参加那次会议的一张老照片:她作为年龄最长的人大代表,与年纪最小的代表——21岁的周蕴美交流履职体会。这个画面太珍贵了,是周老“一辈子不忘立德育人、无私帮助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1990年,周老在90岁寿辰时,她又一次向五中捐款,设立“许地山奖学金”。她就是这样,一生致力传承“落花生精神”,践行自己作为人大代表“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