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张成林:“跑”出来的调度长

黄仪乐

    本文字数:1746

在日复一日的跑现场、查隐患中,张成林对安全生产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李树鹏 摄

“把汽油调和头分析结果逐项好好分析一下。”8月8日下午,扬子石化生产调度部的张成林正弯腰凑在调度台的电脑屏幕前,指导调度员检验优化结果。从一开始的保质保量完成生产计划,到开始思考公司效益最大化,张成林对工作和责任的认知随着他岗位的改变在不断变化。

“我不喜欢停留在纸面上的事情”

1994年,初进扬子石化炼油厂的张成林便遇上了新装置开车,虽然是油品储运专业出身,但面对繁杂的管线和设备,他仍然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不喜欢停留在纸面上的事情。”于是,张成林便抱着图纸,每天扎在现场,对照着管线一条一条地走、一段一段地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跨线、导淋、放空点,细到把管线上每一个管件的尺寸、压力等级全部检查核对一遍,直至把整个储运系统的物流流程全部摸透。“只有自己走一遍、画一遍,图纸上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在张成林的书柜里,一直放着一本当年画满流程图的记录本,泛黄的纸张上布满了各种法兰、导淋、吹扫头的小标记。正是这样的“笨办法”,为张成林后来的生产管理和调度工作打下了基础。

张成林爱跑现场的习惯离不开师傅的言传身教,“师傅在去现场前会给我布置一个操作题,让我自己动手去干,这比看师傅操作要学得快。”通过一次次的实操,张成林慢慢地便对每一个操作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异常有了自己的感悟,他的笔记本上也写满了这一场场“考试”的心得。

爱问、爱学、爱观察,这是同事们对张成林的印象。作为一名油槽操作工,张成林不仅仅满足于干好本职工作,每当司泵工开泵的时候,他都会抱着笔记本到现场学习记录。“当时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师傅出的题目有时还是做不出来,所以就想多看看、多学学,让自己的技能更加全面。”张成林回忆起那时的自己,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

“安全的事情不能拖”

1998年,张成林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从一名油槽操作工变成了安全工程师。他常说:“做事就要把它做好,就要花功夫去做,才能对得起这个工作。”

当时,中国石化开始推广罐区标准化建设,作为安全工程师的张成林对炼油厂油品车间的消防系统进行了彻底的整治。每天一到岗,张成林便带着班组员工一台台储罐进行检查、一条条管道进行冲水试验,把高液位高爆开关一个个拆下来进行现场测试。只要流程图上有标注的消防系统,他都要到现场一一确认,“很多被草和土埋上的管线,我找不到的都给它挖开,挖不出来的我在图上就要把它废掉。”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张成林终于把油品车间的消防泡沫系统、消防喷淋系统、地下消防水管网系统全部检查整改了一遍。那年冬天异常寒冷,为了将埋在土下的井和管线挖出来,张成林和班组员工们的手都长满了冻疮,但在他心里,疏通消防系统刻不容缓,“安全的事情不能拖,万一遇到问题,打开消防栓水出不来,这可是会要人命的。”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跑现场、查隐患中,张成林对安全生产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我是不可能有真正休息的”

从炼油厂到生产调度部,张成林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成倍地增加。面对不熟悉的工作,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到调度部后,我要面对所有的厂,工作的面大了很多,但是当时我甚至连哪个厂哪个装置在哪都不清楚。”

跑现场的习惯被张成林从炼油厂带到了生产调度部,“刚来的时候我就骑着车子每天在现场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跑,我要摸清楚这些成品油是从哪个装置、哪条管线、哪台泵、哪个罐子送出来的。”从2015年7月开始接手公司成品油生产以来,张成林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跑遍了公司的所有角落,把全公司调和资源的来源、流程、储罐的罐容、机泵的能力、出厂的流向以及输送能力全部绘制成图。

装置开停车往往是成品油产品质量管控的高风险期,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对装置的指标、物料的流向进行调整。凭借数据分析和日常经验,他总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下达一道道操作指令,将异常化解为正常。

每天早上7点,张成林便会出现在调度台前,查看物流动态、原料的库存、产品备料、出厂和平衡情况,测算当天的调整方向和关注问题。即便是周末休息的时候,张成林也对手机里成品油生产组织的信息时刻关注,全天候处于工作状态,“365天我是不可能有真正休息的,信息高度集中在我这里,就算有事休假了工作也还是跟着我。”张成林就像一个成品油生产组织的“中央厨房”,忙碌是他工作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