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钢铁驼队”在“火线”上穿梭

本报通讯员 何兵

    本文字数:1248

7月22日,农历大暑。骄阳似火,在南京北站峰1道线路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桥工段运输车间轨道车一工区1026310264轨道车组上,8名职工相互配合,娴熟地操纵着吊机,精准地将一根根混凝土枕从平板车吊卸下,安全有序地放置在两线间预定位置,为后期股道轨枕加密施工做好准备。

“今天我们装载600根混凝土枕,从龙潭站运到南京北站峰1道,在120分钟天窗内完成卸枕!”上午9时30分,工长彭伟布置工作,请大家把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装在上衣口袋内,以应不时之需。

运输车间现有轨道车9组,担负着全段材料运输、配合施工、应急抢险等任务,寒来暑往,在线路不停地穿梭,常被人们称为“钢铁驼队”。

“身体状况如何?”班长任意逐个询问职工身体状况。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难过的时候,我们上车前要进行必要的关心,避免职工因高温产生身体不适。”彭伟还要求职工按规定穿长衣长裤、防砸鞋,戴好安全帽。

工长彭伟,1984年2月出生,2003年9月入路工作,2008年12月份从事轨道车司机工作,至今有16个年头。多年来,彭伟勤学苦练,理论联系实际,轨道车驾驶技术日益精湛。2022年他带领团队参加上海局集团公司工务轨道车技能大赛,获得了个人全能第一名、团体第四名佳绩,被聘为轨道车技师。

10时许,司机陈恒、袁敏华开始出乘前检车作业。检车质量关系到轨道车运行安全,不能有半点偷懒!只见他们左手持摄像手电筒、右手拿着检车锤,口中大声念诵,按照检车作业指导书规定程序逐点位认真检查。

轨道车停靠位置,地处低洼,空气流通不畅。30个检车点位,15分钟检查完毕,两人的工作服已经湿透,汗水沿着下巴流滴到道砟上,瞬间就蒸发了。

检车完成,接下来进行制动机性能试验。在轨道车Ⅰ端驾驶室内,没有空调。“受太阳照射和发动机散发热量的共同影响,铁质闸把有点烫手!”司机陈恒开始试验。“可不嘛,温度达到了48摄氏度!”副司机陆华诚用红外线轴温检测枪测了下闸把温度。

温度再高,准备工作一样都不能马虎。吊机手陈江圣、沈源同步对吊机性能进行了检查,并仔细确认了混凝土枕装载加固良好。

“56032次,龙潭站六道发车信号好。”“56032次,龙潭站六道发车信号好,司机明白!”11时08分,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声,司机陈恒、陆华诚双人确认发车信号,操纵轨道车驶离龙潭站。

12时20分,轨道车到达南京东站。“暑运期间,加开的旅客列车多,我们轨道车要给客车让路,在这待避2个多小时,抓紧时间吃午饭!”彭伟招呼着。“雪菜毛豆米炒肉丝不仅下饭,还可以补充些盐分,西红柿炒蛋开胃增加食欲,冬瓜海带汤能解暑!”饭菜简单,考虑很是周全。

15时40分,轨道车继续开行至南京北站峰1道。此时,骄阳依然狰狞,卸枕作业不停歇。吊机手陈江圣、沈源在彭伟的指挥下,娴熟地操纵吊机,在司索工的配合下将混凝土枕精准地从平板车吊卸下,安全有序地放置在两线间预定位置。

两线间的杂草已经被完全晒蔫了,叶子有些发黄。两股钢轨上热浪翻滚,肉眼可见,犹如火线。汗水模糊了双眼只能用衣袖简单擦拭,黄色工作服已结满盐霜。经过2个小时作业,600根混凝土枕被彭伟他们安全卸下。

当他们驾车返回驻地时,南京市区已是华灯初上。休整一夜,次日他们的“钢铁驼队”继续在“火线”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