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黄和:深耕合成微生物领域 掀起油脂产物革命

    本文字数:1730

黄和(左一)与科研团队在一起。

脂禾生物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聚焦油脂类化学品的微生物制造,打破国外企业相关技术垄断,实现了相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从0到80%的巨大转变。

这家企业的背后是一位在合成生物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黄和。他用二十多年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2022年8月,黄和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一职,并于2023年11月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年入选的最年轻院士人选。

南师大副校长,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吃一个馒头,要干吃十个馒头的活。”细数黄和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日日夜夜,用他本人这句话来形容最为贴切。

1997年,黄和自浙江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本科毕业,并直接保送本校继续深造。不到一年,他又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生物化工方向创始人之一——曹祖宁教授。留学期间,在专业领域表现优异的他,与导师共同创办了以推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公司。

几年后,他毅然选择回国,这背后是他深受父亲黄之初的影响。父亲黄之初是研究建材工业设备方面的专家,当年出国进修学习时,就谢绝了国外挽留,坚定选择回国。“直到现在我仍记得父亲那句‘我的家在中国’,这一赤子之心深深影响了我。”黄和说。

回国后,黄和带领团队在微生物研究领域不断攻坚克难。他深知,那些肉眼难以察觉、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上千倍才能看得清楚的微生物,正是发酵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

回国后的二十多年,为了寻找和研究各类菌种,黄和踏遍了戈壁、天山、沙漠、盐碱地,深入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沟壑之间,寻找研究各类菌种。这份韧劲儿,使得黄和及其科研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从源头上解决发酵产业“卡脖子”问题。

科研成就显著的黄和,赢得了行业内外广泛认可,事业也不断迎来发展的高峰期。2006年,黄和任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后历任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2023年11月,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黄和成功当选院士,成为当年入选的最年轻工程院院士。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掀起油脂产物革命

过去数十年,传统的油脂生产工艺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存在季节性影响大、品质不可控、环境非友好等产业痛点。2022年4月,黄和院士团队成立了南京脂禾生物,专注于油脂类营养化学品的研发与生产,特别在DHA、EPA、角鲨烯等多条产品管线上进行了深入布局。

作为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简称,DHA对婴幼儿智力、视力发育以及成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品质的DHA产品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对此,黄和率先开展了新藻种DHA油脂制备和产业化研究,最终攻克了微生物制造DHA油脂的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微藻型DHA生产及应用上的技术垄断。

“关键核心技术,我们买不来,等不来,靠不来。”黄和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现代科研人必须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要站在国家需要的最前线。”

除了DHA,脂禾生物还利用细菌作为底盘生产油脂产物,这一创新技术取代了从海洋鱼类中提取的传统方式,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

去年12月,脂禾生物迁至常州,并入驻了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成立于2023年4月,是由南京师范大学与常州市新北区携手打造的重要研发平台。

双方的合作源于常州市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战略布局。2023年1月,常州市新北区的主要领导亲自前往南京师范大学,就双方的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仅仅3个月后,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便成功签约并正式成立。

随着研究院的成立,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也随后开园,吸引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来到常州。目前创新园已有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9.5亿元,同时成立了20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专项基金和2亿元的园区发展基金。

常州,在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成为江苏省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布专项政策措施的城市。当前,常州已有合成生物领域重点企业35家,布局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等三个产业园,拥有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等六家创新平台,为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计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