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海安:“一站式”维权服务 暖“新”更护“薪”

    本文字数:1014

“到了这里,我们法律上的疑问都能得到解决,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前不久,在海安新就业形态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新园社区“法律明白人”顾小翠的法治微宣讲受到了骑手们的欢迎。

海安市新就业形态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在市总工会、司法局共同管理与指导下,免费为灵活就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一站式”咨询、调解、援助等服务,为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

打造一站式服务阵地

2023年4月16日外卖骑手吴某应聘至某软件科技公司从事外卖骑手工作。2023年6月8日,吴某提出离职申请,后于2023年7月8日正式离职。因软件科技公司未按照双方约定的标准支付吴某劳动报酬,双方引发争议。2023年8月,吴某来到新就业形态职工法律援助站寻求帮助,经工会援助律师介入后,海安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调解,最终裁决该公司向吴某支付劳动报酬。

近年来,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各类劳动纠纷也随之增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难、多头跑问题凸显。针对这一难题,海安市总工会联合市司法局探索构建一站式服务阵地。在饿了么、美团等配送平台公司集中的区域,精心选取阵地成立新就业形态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宣传手册,将站点电话、地址向社会公众公布,方便劳动者前来寻求帮助。站点内设有专门接待服务窗口,站内配备办公桌、电脑、打印机、空调等设施,为高效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

成立一支律师天团队伍

为了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海安市总工会专门聘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团,颁发聘用证书,他们每周固定时间到新就业形态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驻点值班,现场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同时,市总工会成立了“安心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志愿服务小分队,持续推动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实体化运行,形成覆盖广泛、深入基层的职工法律援助网络,合力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

建立一批制度机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入人社、司法、仲裁等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化解纠纷,大幅减少缠讼、滥讼发生,降低司法成本。制定工作制度、案件销号管理制度等,将援助站经费保障纳入年度预算,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新业态企业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监督等法律服务。工作站成立以来,共为20余家新业态企业(行业)提供“法律体检”,提供法律讲座20场。除了普法宣传外,还制定5类服务“套餐”,包括心理疏导、健康关怀、职业培训和文明实践等,全方位呵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通讯员 樊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