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何以“点亮中国灯”?

——解码秦淮灯会

    本文字数:4878

第38届中国·秦淮灯会灯展

她从历史深处走来,几经兴衰,千年不辍; 她在美好时代盛放,人民节日,文化盛宴;她向光明未来奔去,点亮中国,拥抱世界。在时光的万千淘漉、历史的披沙拣金中,秦淮灯彩走过了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技艺精湛,薪火相传,2007年入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承载灯彩艺术的特定文化空间,秦淮灯会与秦淮灯彩相伴而生,灯潮人海,生生不息,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穿过千年秦淮烟雨,进入新时代的秦淮灯会,俨然成为一张代表南京、展现江苏、闪耀中国的亮丽名片。

2024年新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将“点亮中国灯”——龙年灯会灯彩迎新春全国主会场选在南京,第38届“秦淮灯会”迎来全国15个省市35项省级以上灯会灯彩项目共150余件作品齐聚南京的“满堂红”。全国灯彩荟金陵,人们不禁要问,秦淮灯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光传奇”;秦淮灯会,藏着怎样的“流量密码”,何以“点亮中国灯”?

灯影灼灼映古今,如何流传至千年?

明代绘画《上元灯彩图》,描绘了元宵节期间南京秦淮河畔的街市景致和繁盛景象。熙熙攘攘的街市上,悬挂有各种灯彩,琳琅满目,光影琉璃,“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市井繁华跃然纸上。近日,秦淮河畔的白鹭洲公园里,86组大型灯彩点亮城市夜空,再现《上元灯彩图》盛景。与之相伴,南京老门东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脚下,一座高16米、长22米的巨型“龙”灯昂首啸天,一条游龙灯“龙腾盛世”身长80多米,盘旋在街巷上空拐了24个弯,寓意2024龙年新春的到来。随着璀璨灯火的点亮,南京城秒变古金陵,秦淮灯会也迅速“霸屏”“出圈”,火遍全网。

流传千年,植根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每年除夕秦淮灯会启幕以后,南京老城南夫子庙地区,便成了色彩斑斓的花灯海洋,观者如潮。秦淮灯彩之所以让人痴迷,与其流传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密不可分。据考证,秦淮灯彩源于东吴,起初主要作皇家放灯表佛之用。兴于魏晋南北朝,彼时灯彩逐渐从深宫禁苑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景象初现。隆于唐宋,张灯时间由原来的一夜延长为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共三夜,后又增至六夜,秦淮河一带开始成为览胜佳地。盛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竭力倡导元宵灯节活动,更将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出现了秦淮河上放水灯、乘坐画舫览夜景等新娱乐活动。至清代,秦淮灯彩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水平,制作上愈加精巧,品种样式上也有较大发展。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剧烈动荡,灯彩发展一度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秦淮灯彩迎来新生。1977年春节,夫子庙首次恢复灯市;1986年,南京市恢复举办一年一届的秦淮灯会。

流传千年,得益于技艺的薪火相传。灯会的魅力在灯彩,灯彩的根脉在艺人。千百年来,灯彩技艺依然保持着古朴细腻的制作手法,随着秦淮灯会的恢复,灯彩艺人们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国家级传承人顾业亮,8岁跟随父亲学习灯彩,后又拜灯彩艺人李桂生先生为师,将名家之长融入灯彩创作中。50余年倾情灯彩,他初心不改。近年来,他创新设计的大型灯组,多次参加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国莱比锡,他把亲手制作的一盏荷花灯送给莱比锡市长,市长端详着荷花灯啧啧称奇,“纸的东西也能做到这么精致,这个漂亮的花瓣究竟是怎么做的?”“中国的,才是世界的。”顾业亮表示。目前,秦淮灯彩已有超过百名扎灯艺人,近万名从业人员,其中各级代表性传承人30余位,其他专业灯彩艺人70余位。

流传千年,源自于灯彩的独特魅力。在时间的光影流变中,艺术瑰宝秦淮灯彩逐渐形成独有的个性特色:造型上,有狮子、水牛、兔子、老虎等不同动物形象和各种人物、卡通造型,形成了造型各异、简约大方、色彩瑰丽明快、品位大俗大雅的特点;制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编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手工技艺于一体,综合了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裱糊、焊接、机械传动、声光音响等诸多工艺技巧;材质上,拓展到纸、绸、绢、纱、塑料瓶、瓷器、亚克力等;主题上,既有鱼跃龙门、百鸟朝凤、二龙戏珠等传统文化内容,又有“嫦娥”登月、“蛟龙”入海、追梦逐梦等时代主题。秦淮灯彩的魅力,就在于这赏花灯、上画舫,或领略“一园灯火从天降,万片珊瑚驾海来”的意境,或遥望“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的热闹,徜徉在灯照水、水映灯之中,对话历史、触碰文化。

秦淮两岸灯火灿,为何如今放异彩?

秦淮灯会因其灯展、灯市、灯景三灯齐放、庙市合一的特色,在全国众多灯会中独树一帜。自1986年恢复至今,每一届都精彩纷呈,观者如潮。2016年以来的历届秦淮灯会,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也通过线上形式来展现,吸引超过1000万来自国内外的“灯迷”观灯赏景,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这是一份难舍的情结。秦淮灯会之所以长盛不衰,背后是长期的文化习惯、难舍的年味情结。在南京,过年赏灯,已经成为南京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仪式和文化自觉。过年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灯,不算过好年。每到农历除夕秦淮灯会启幕以后,缤纷的灯火营造出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氛围,构成了南京传统习俗中特有的人文景致,构建了南京人自己的历史人文空间,也滋养了众多“老灯迷”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股向上的力量。年年逛灯会,岁岁有不同。秦淮灯会扎根时代、紧跟时代、反映时代,具有攀高向上、拔节生长的不竭动力,每年都会让人产生“熟悉的陌生感”。空间不断拓展。第1届至第20届在夫子庙核心景区布展,第21届至24届在十里秦淮河、夫子庙“水陆”布展,第25届首次登上明城墙、实现“水陆空”立体布展,第27届灯会首次走进老门东,第30届灯会第一次延伸到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和晨光1865产业园,“夫子庙—老城南”保护建设到哪里,灯会就办到哪里。

工艺推陈出新。将传统灯彩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以声、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演绎传统灯彩艺术,各种LED、二维码、电脑互动等高科技灯组层出不穷,灯会娱乐性逐年增强。潮流与时俱进。推出陆上、水上、城墙上“水陆空”立体赏灯,投影、5G、快闪、3D等现代时尚元素纷纷亮相秦淮灯会;灯彩小精灵、灯会主题曲、云上灯会等秦淮灯会系列IP层出不穷;注重科技赋能,借助微信、手机APP等网络客户端进行秦淮灯会的营销推广,让传统紧跟时代发展。2019年,创新360°全景云逛的二次元灯会新形式,中国科举博物馆通过灯光投影、古建筑、水晶灯等现代形式,推出别开生面的现场音乐光影秀;2023年的灯会亮灯仪式,水幕、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元素唱起主角,无人机载荷花灯在激光与一池碧水的完美融合中徐徐绽放,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观灯体验。

桨声灯影仍依旧,发展奥妙有几何?

在历史的光影流变中,虽然秦淮灯彩已走过千年、秦淮灯会已历经数届,但依然生机盎然、充满朝气。秘诀何在?

老城保护“遮起一片天地”。有人就有城,有城就有灯。50万年人类史、6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南京这座城市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的一个醒目坐标。秦淮作为南京城市起源地、近代工业起源地、秦淮灯会所在地,被称为老城之根、“特而精,最南京”的地方。秦淮灯会的生发,始终与南京的老城保护同气连枝,相伴相生。1984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出台,吹响了秦淮老城保护的集结号,夫子庙复建成为当年南京市一号工程;1986年,秦淮风光带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七五”期间重点开发项目,大成殿、明德堂、东西市等夫子庙历史上的格局得到基本恢复,并恢复举办第一届“秦淮灯会”。30多年过去,从“旧城改造”到“老城保护”,“全域更新”到“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秦淮灯会紧紧伴随老城保护更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拓展空间、提升颜值,从夫子庙广场—秦淮河畔—白鹭洲公园—明城墙—老门东街区—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走进了7.3平方公里的老城南,点亮了越来越多的老城街巷。

古为今用“激活文化自信”。秦淮灯会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引领度高、关联带动性强、转化创新力大的独特优势,在保留传统灯会“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新场景、催生新业态、丰富新供给、激活新消费,让秦淮灯会这棵“参天大树”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今年第38届中国·秦淮灯会白鹭洲公园展区,将传统灯会、艺术装置、新消费场景有机结合,以灯彩非遗艺术的形式再现老城南元宵灯会场景,鳌山灯、九色鹿灯等一批画中的精美灯彩复刻展示,68组大小形态各异的主题灯彩争奇斗艳;推出超大型户外裸眼3D光影秀,将沉浸式互动游园与创意市集相融合;首次对外展示《上元灯彩图》真迹,让市民游客感受传统上元灯彩的文脉与情怀。

以文兴业“共促人文经济”。南京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产业思维做事业,依托秦淮区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级示范区的基础和优势,推动灯彩事业和灯会产业共生共荣。高标准编制《秦淮灯会中长期保护规划》,明确秦淮灯会的发展目标、保护原则、工作重点等,在全市层面统筹规划秦淮灯会、灯彩的传承发展等工作。围绕灯彩协会、灯彩艺人、灯彩公司分别制定管理措施,针对灯彩协会,由文化部门牵头成立秦淮工艺灯彩协会,明确负责开展灯彩艺术交流、灯彩展示和评比等活动;针对灯彩艺人,实施中长期传承人培养计划,提升扎灯艺人技能水平;针对灯彩公司,扶持秦淮灯彩公司等一批龙头灯彩企业,专业化运作秦淮灯彩的研发、设计、制作、营销以及秦淮灯会的市场化运作、对外合作与宣传推广等。同时,深度挖掘整理秦淮灯彩文史资料,编辑出版《灯彩秦淮》《秦淮灯彩甲天下》等系列图书,设立秦淮灯彩艺术馆进行集中展示宣传,推动秦淮灯彩进学校、进课堂,让灯彩传承世代延续。

组织保障“守牢安全底线”。秦淮灯会时长近两个月,参与人数超千万。每年灯会,南京市都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举全市之力办灯会”的原则,调动全市资源对灯会给予全面支持。作为承办单位和属地的秦淮区,在市灯会组委会直接领导下,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灯会工作领导小组,灯会期间成立现场指挥部,围绕灯会的创意策划、活动组织、安全保障、宣传推广等,细化目标任务、推动责任落实。每年元宵节当天,夫子庙核心景区都会迎来约50万的超大人流,最高时接近70万。为此,每年灯会直接和间接提供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超过4万人。灯会期间,相关部门还暖心推出小额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免费茶水、联票优惠等便民惠民举措,积极倡导诚信经营、错峰出行、网上预约等文明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欺客宰客等违法现象,游客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历久弥新更坚韧,道出多少感悟?

红红火火的秦淮灯会,传承的是赓续千年的文化情怀,开启的是一元复始的接力奋斗,点燃的是潜力无限的消费激情,映射的是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在思想上真重视,让文化遗产“立”起来。南京始终把秦淮灯会灯彩视作“传家宝”“心头肉”,制定规划、扶持艺人、持续投入、推动交流,开展长期系统保护。秦淮灯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实的关照、对未来的担当,这种敬畏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思想深处的刻骨铭心,是真金白银的舍得投入。只有克服各种短视近视、急功近利思想,以“水滴石穿”的执着和韧性,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

在保护中善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秦淮灯会灯彩较早实施生产性保护,成立专业灯彩公司,打造“秦淮灯坊”聚合平台,将传承人的作品推向市场,形成集展示展销、互动体验、培训传承、活化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意+非遗”产业生态链,促使花灯艺人收入增长、地位提高,极大增强了传承积极性。

在传播中巧策划,让文化遗产“火”起来。秦淮灯会自带流量,从一开始就是媒体关注报道的热点,是当之无愧的网红城市“顶流IP”。秦淮灯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还要会吆喝。社交媒体时代要出片、出梗,必须具备有料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改善软硬件,练好“基本功”,当“泼天的富贵”到来时,才能接得住、接得好,让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

在交流中促合作,让文化遗产“扬”起来。从一城一域到辐射周边、名扬海外,近年来,南京市和秦淮区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组织秦淮灯彩参加旅交会、文博会、“中国南京周”等国内外高端展会,走出国门或到港、澳、台等地办展,发展域外灯会项目,做好品牌输出,将东方神韵传扬到世界各地。

马俊哲 屠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