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吃在镇江的大街小巷
本文字数:1587
每个人都知道,不论何地都有许多只为忽悠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而存在的美食“招牌”。味美倒尚可,但常常是游客品完这些美食后,一头雾水地看向同行人:这就是网上探店博主们倾力推荐的那家地道风味吗?有经验的旅者则轻车熟路地跟随本地人脚步,无视那些苦心营销的商业店,或迈向街边油烟滋滋作响的推车,或寻访曲折小径深处不起眼的门面。
其实,真正的美食往往亲民且充满烟火气,像芝麻粒般星星点点洒落在大街小巷,经由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成为一种只有本地人熟知的暗号。
譬如享有盛誉的镇江锅盖面。若有过在景区门口破财五六十元买一份新鲜感的经历,你就会顿悟:这是一碗华而不实的教训。你得找到镇江人心中最青睐的店面,才能品尝到真正的镇江锅盖面。
物美价廉的锅盖面既是镇江人开启一天新生活的早餐标配,也是午餐饱腹的不二之选。木质小锅盖在乳白的面汤中略微起伏,掌勺人以独到经验带动味蕾的活跃。锅盖面依据配菜的不同,价格往往在几元至二三十元间不等,大排、鸭腿、肥肠等都可以将自身的油脂香完美融入调味。且对于喜素者而言,即使是一碗不加任何修饰的菌菇素面也鲜美四溢。汤底有红有白,红的咸香,白的醇厚,汤面缀上碎韭菜叶,点上几滴香油,各店又依据自己的习惯切入橙、白萝卜片、烫一些肥厚的香干丝与清香的黄豆芽做小菜,不仅丰富口感层次,而且从视觉上增添美感。锅盖面用面略宽于银丝,细而劲道,也可改选小刀,吃起来更加满足。用筷子豪爽地裹挟鲜美汤汁夹入口中,面条爽滑,香气四溢,回味无穷。最经典的吃法莫过于搭配一块肴肉、备一碟姜丝香醋,一次性品味镇江“三怪”。
一些老到的食客格外推崇以长鱼(鳝鱼)做浇头,并把汤面换为干拌的吃法。洗净切中段的长鱼,技巧到位便只香不腥,拌面根根分明,毫不粘连。将长鱼拌入,细腻的鱼丝吸满酱油,鲜上加鲜。店家往往还会再附赠一碗长鱼汤或蛋花汤,有吃有喝,心满意足。
三餐之间的空闲,有许多小吃可以填饱不甘寂寞的嘴。不同于连锁餐饮的千篇一律,有一些味道似乎永远无法被复刻。凡是久留过镇江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市中心最有名的炸豆腐干,它在多年以前就已凭借一处小小的摊点拴住了过往行人的胃。一口黝黑的大锅是每个街边油炸摊的标识,摊主整齐码放的一串串豆腐干,有如小摊揽客的铃铛,预炸后风干而变为淡淡的鹅黄色。但只要下到热油锅中再一滚,干瘪的豆腐块又立刻圆涨起来,浸润着糖浆色的油光上下起伏。油锅里响个不停,“滋啦”一声,白烟过后,香味在瞬间得到释放,等待中的顾客也忍不住要避开烟雾深吸几口,让油香深入肺部。几分钟后捞出,豆腐干的表皮已转变为熟透的金黄,剪开后内里则雪白一片。酱褐色的秘制独家汤料流动性极强,往往要浇上两到三遍,引得人食指大动;红油则辣味十足,不特别能吃辣的稍微蘸一点儿口中便斯哈吸气。一口下去,酥脆焦香的表皮嚓嚓作响,柔软疏松的内里吸饱汤汁,咸香浓郁瞬间绽开,一串三口两口瞬间解决,是最便宜的午后小吃。
在小观楼巷与仁章路,各有一家被交口称赞的里脊肉摊。每次前去,往往要排队等候。两处虽遥遥相对,但配方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保留神秘的风味配方,每日买新鲜生肉以手工制作,自制自腌。剁碎的馅料保留了大粒肉块,煎制时在铁板上压实,仍十分有厚度和肉感。待到表皮微微发焦,撒一些孜然、茴香、洋葱丁与葱花段,正反压制几次,让热油与滚烫的铁板激起香料最鲜活的味道。街边小吃最重要的奥秘之一就是吃要趁热,新鲜出炉的里脊肉满口爆香,充盈的汁水从肉块中满溢而出,带着无与伦比的鲜味流过舌尖,简直快要侵蚀人的理性,只想一口一口吃个不停。在摊位附近,经常能看到人们或站或坐,领着自己下单的那份里脊肉当场大快朵颐,体会最简单的大口吃肉的乐趣。
穿行在街头巷尾,往往能遇见意想不到的美味。这些属于民间的“小快乐”源源不断地释放着,成为平头百姓向往美食的心灵抚慰,成为一代代美食寻找家彼此心领神会的秘语。
灵越/文 瓶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