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文化周刊》年度 热点人物新故事
本文字数:1866
本报《文化周刊》自今年5月1日创刊以来,按照贴近企业、贴近工会、贴近职工的定位,报道了许多令人感动、令人敬佩的文化名人和职工艺术人才,所刊发的人物通讯曾被《中国艺术报》、《东方文化周刊》等多家报刊转载。在即将告别羊年之际,当记者对2015年度《文化周刊》热点人物进行回访时,又欣喜地发现了他们艺术创作的新成果和感人至深的新故事。
朱捷:既爱唱歌又爱模仿
“你是我的恋人,火车是我的‘情人’。”这是南京建行系统职工朱捷对女友说过的一句玩笑话。朱捷是“南京火车文化俱乐部”的创办人之一,他珍藏的2000多张火车票与拍摄的16000多幅火车图片,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巨变。今年5月1日《文化周刊》创刊号曾刊登《建行职工成了“火车文化通”》,介绍建行职工朱捷成为“火车迷”的一段段趣闻。
朱捷的文艺爱好很广泛。他在工作之余不仅喜爱收藏“火车文化”的物品,而且还喜爱唱歌与模仿明星。他无论是模仿刘欢、刘德华的歌声还是模仿刘能、小沈阳的东北方言都惟妙惟肖,他的“模仿秀”表演经常给同事和亲友们带来欢乐。朱捷的歌声非常富有激情,前不久,他在南京建行工会举办的职工歌曲竞赛中,演唱韩磊的歌曲《等待》获得了优秀奖。
龙勤:篆刻作品参加省级大展
我省各企业工会的干部队伍中人才济济。其中,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宣传干事龙勤阅历丰富,多才多艺,他既擅长书法、篆刻、拓印与写诗,又会拉二胡、会创作现代刻字,还会放电影,一人身怀七种技艺。
今年8月7日《文化周刊》刊发的人物通讯《南京有位多才多艺的“龙七功”》,让读者了解到龙勤在部队当兵时怎样学会书法、篆刻、放电影;到企业工作后,怎样迷恋写诗、拓印、拉二胡;以及怎样拜名家为师,掌握现代刻字艺术的绝技。临近年终,龙勤双喜临门。他创作的篆刻作品入选“江苏省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大展”;他精雕细刻的现代刻字艺术品《中山花雨》、《言心声 书心画》,入选“第四届南京现代刻字艺术展”。
王书宽:保护姚鼐故居已见成效
在我省企业退休职工中,蕴藏着许多文艺达人。其中,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退休职工王书宽非常崇拜与南京有缘的文化名人,他退休后主动当了一名保护南京秦淮历史文化的志愿者。
今年5月8日《文化周刊》在头条位置刊登的《王书宽追寻清代文豪在宁足迹》,介绍王书宽专爱搜集清代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相关史料,重点研究姚鼐与南京情缘的事例。
读者从这篇报道中可以了解到,王书宽经过6年多的辛勤奔波,搜集到与姚鼐相关的1100多份史料以及700多本书刊,并且考证出南京老门东陶家巷5号就是姚鼐当年在南京讲学的故居。王书宽通过详细考证,向南京市规划局提出在老门东筹建“姚鼐纪念馆”的建议被采纳。让王书宽感到非常开心的是,最近,姚鼐纪念馆修复工程已经动工。他表示待姚鼐纪念馆修复成功后,将向该馆捐献自己搜集到的与姚鼐相关的所有史料。
王华:关爱贵州山区贫困学生
在农民工队伍中,也有许多热爱文学、崇拜文化名人的普通劳动者。
今年10月16日《文化周刊》刊登的《美发师践行“爱满天下”的行知文化》,报道了安徽打工妹王华在宁开办美发店之后,巧遇南京晓庄学院老教授、该校陶行知纪念馆首任馆长汤翠英,在汤翠英教授的引导下,她欣喜地迈上了学陶之路。王华学习陶行知学得实实在在,她热衷于以实际行动传播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尤其是她与丈夫默默捐助江西赣县吉埠镇贫困生罗海明,帮助这位农村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考上大连轻工业学院,使当年的农村贫困生成为江西赣州一位国家干部的事例,感人至深。因此,美发师王华不仅当选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行动讲师团成员,而且被陶友们评选为“美丽使者”。
最近,王华和“陶友之家”的群友们积极参与到关爱贵州贫困学生的“暧冬行动”中,她表示,将向贵州山区的贫困生捐钱捐物,并且帮助当地的小学创办图书室。
胡旨:组建最牛的奇人乐队
今年《文化周刊》还报道过许多奇人绝技。7月3日《文化周刊》刊发的《“奇人教父”帮草根明星成就艺术梦想》,报道了胡旨在南京创办007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来,已在全国各地寻找到几千名身怀绝技的民间奇人。其中,“扫帚姐”、“千金组合”、“中国第一柔术美女”等众多奇人经过他的培训、包装与推荐,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与各地卫视的综艺节目大舞台。
目前,奇人经纪人胡旨正在筹建一支“奇人乐队”。他透露道:“这支乐队演奏方式完全是反常规的,譬如能将吉他当古筝弹、当二胡拉,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与惊喜。”据悉,由胡旨创办的“奇人乐队”,将在明年湖南卫视元宵节文艺晚会上首次亮相。
汤雅洪 文/摄
工会干事龙勤展示现代刻字技艺
陶行知纪念馆首任馆长汤翠英向美发师王华颁发“行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