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暑期蝉趣

    本文字数:1606

 孔  涛

早晨上班途中,行走在玄武湖边,在一棵杉树上发现了一只蝉蜕,竟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欣喜。或许是城市里的钢筋水泥太厚,也许是车水马龙太吵,再不然就是蝉原本就属于乡野,南京的蝉比苏北老家要少得多。

蝉在我的家乡名字叫知了猴。“秫秫秸没牛,知了猴露头”。鸣蝉是炎夏的精灵。童年时期,蝉与整个暑期密切相联,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小学课本中有专门写蝉的文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蝉》中,详细介绍了蝉的地穴和卵:“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从这点上说,蝉是励志、乐观的代表。

放暑假了!一场雨水,几声响雷,惊醒了沉睡在地下多年的蝉蛹,其中个别的先知先觉者,率先破土而出,在夜色中华丽转身,趴在树梢引吭高歌,发出“吱、吱”的叫声。

这种“吱、吱”声,勾起了我们的馋虫。油炸金蝉是徐州地区的一道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美味,现在想起来仍然让人垂涎。反正雨后地里也没什么农活,临近傍晚时分,我们便缠着大人一起去摸知了猴。大人便带着铲子、手电筒,小孩子们提着盐罐子相携出门了。

天刚擦黑,这时的知了猴大部分还在地下蠢蠢欲动。有道是“摸双不摸单”,知了猴爱扎堆出现,哪片儿有洞,哪片才可能再出。大人、孩子便弯着腰,不放过地上每一个细小的洞。如果一个洞看起来很小、洞口很薄,用手指一戳,洞口便变大了,八九成有戏,拿一根细细的小草伸进洞口,知了猴便顺着杆爬上来了!

摸着摸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多数知了猴逃过了地上的“搜捕”,开始爬树了!这时手电筒便派上了用场。村头小树林里,灯光一明一暗,时不时能遇上三三两两摸知了猴的人。相互之间见了面,互相询问着:“摸几个了?”,还不时递过盐罐子相互“观摩”。

也有的人家没有手电筒,而是提着罩子灯,这样摸起来效率就低多了,得一人用灯照着,一人用双手去树上摸。想来,以前的人没有现代化的照明工具,或许,这就是摸知了猴的由来。

知了猴营养丰富,味道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至今仍是时髦的美味佳肴。近些年来,它遭受到疯狂捕食,导致数量急剧下降,生存面临危机!但又闻说,家乡已经开始人工孵化、饲养知了猴,在有些乡村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听到这个消息,说不上来是喜是忧。

很大一部分知了猴一出头就被摸到了盐罐里,继而成为第二天餐桌上的美味。也有逃脱的,便趁夜深人静的时候,爬到隐蔽的树梢或树叶,悄悄地金蝉脱壳,实现由知了猴到蝉的“蝉变”,变成会飞的蝉。蝉可以喂鸡喂鸭,所以也是小朋友们捕捉的对象。只不过大人们一般不再参与,并且也从摸知了猴变成了捕蝉。

古代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故以蝉为高洁之象征。唐初虞世南的《蝉》说。“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其中蕴含一个哲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也有的古人认为,蝉象征复活和永生,有的把玉蝉放入逝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树林的地方就有蝉,蝉喜欢在皮薄汁饱的果树和柳树上栖落。捕蝉一般是在炎热的午后,酷热使蝉的叫声有气无力。捕蝉的工具一般是自制的网,看准了蝉鸣的树干,对准蝉头,快速地捂下去,一般会少有漏网的。雄蝉会鸣叫,叫做“响”,雌蝉则叫“哑”。偶有漏网的响蝉,发出刺耳的“吱”声,迅速地逃走,给同伴以警示,同时,撒下一溜蝉尿,算是对捕蝉者的回击。

蝉蜕是知了猴变蝉后剩下的壳,是一味中药材,据说可以明目,以前有溜乡串户收购的,所以也是小朋友们捡拾的对象。从摸知了猴,到捕蝉,再到捡蝉蜕,可以说各有各的趣味儿。相比捕蝉,捡蝉蜕可以从从容容地,一边把羊“迷”在河道里,一边在河岸边拿竹竿投蝉蜕。羊吃饱了,塑料袋子也鼓鼓囊囊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暑期接近尾声,蝉声渐渐地稀疏起来!这时早晚天气也变得有些凉爽,该开学了!一年一季的蝉趣中,时光就这样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