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主旋律电影的新变化:

拒绝完美而刻板的“典型人物”

    本文字数:1432

《湄公河行动》

现在的主旋律文艺作品确实不一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在青年群体中受到热捧。到底是什么元素生成了这种感动机制?是理想主义的影响力,还是启蒙精神的驱动力?是英雄主义情结,还是动荡年代的革命动能?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有一个尤为突出的形式变革──“人”的发现。英雄人物和革命战士不像从前那样,只是一个完美而刻板的“典型人物”,而通通都有了作为“人”的生命细节。

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视剧的形式革新刚刚起步,但主旋律电影在这方面为中国电影市场贡献了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旋律商业电影。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上的此种革新局面是由“北上”的香港导演共同打造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与实施既改变了香港电影的市场生态,也为中国电影带来了诸多可能性,主旋律电影的改造即是一例。其起点或许可以追溯自徐克2014年的电影《智取威虎山》。曲波的原著小说《林海雪原》此前有很多改编版本,《智取威虎山》流淌着相当显著的革命血液。徐克版本的《智取威虎山》不仅加入适应市场的娱乐元素,而且为“样板戏”置入了警匪片和武侠片的叙事框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克镜头下的红色经典是3D的,充满了光怪陆离的动作场面。它至少打破了红色经典的两个“刻板印象”:红色经典不是一种僵硬的、指向过去的文学叙事,而可能是充满幻想,指向未来的共享文本;它的叙事套式并不陈旧,反而有很多可挖掘的,可与全球文化产业对话的人物类型和情节设计。一定程度上,徐克塑造杨子荣等一众革命者时运用了好莱坞刻画超级英雄的视角,在形式上凸显了中国革命叙事中具有跨时代、跨区域意义的英雄主义。徐克的这部新编红色经典票房高达8.81亿人民币,并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可谓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此后,林超贤2016年的警匪片《湄公河行动》在票房上再创新高。这部电影体现了林超贤执导的主旋律商业大片的主要模式──以警匪片的叙事模式讲述主旋律的故事,其中,民族英雄主义与大型动作场面构成其一以贯之的主要特色。与《湄公河行动》堪称同一系列的《红海行动》以及《紧急救援》更让林超贤成为主旋律商业片大潮中最成功的香港导演之一。2019年,刘伟强的《中国机长》和李仁港的《攀登者》共同体现出民族英雄主义与动作戏的“配方”已成为香港导演在主旋律商业片中的标志性风格。

在以上的跨类型尝试之外,刘伟强2017年执导的献礼片《建军大业》代表了香港导演执导主旋律电影的另一种类型:以青春电影的路径进入主旋律叙事。刘伟强在《建军大业》采用了一众年轻演员,在叙事上突出了显著的青春色彩。许鞍华在《明月几时有》中也采用了青春视角,但和刘伟强不同的是,许鞍华电影中的革命主体是女性而非男性。在性别维度上,《明月几时有》在主旋律电影中是相当独特的,许鞍华讲述的女性革命者一改以往主旋律电影革命叙事中女性作为配角的从属位置,并且也不再将女性的革命动机置放在“革命与爱情”的叙事框架之中──女性参与革命,并非因为爱情中男性的启蒙。

年轻观众的观影取向与习惯正在被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主旋律叙事慢慢改变,至少他们已经不再一味拒斥主旋律文艺。香港导演为这些主旋律商业片注入了形式革新的力量。多年的电影工业训练让这批导演在宏大叙事中重视挖掘“小我”在“大时代”中的生命位置。他们的主旋律电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践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最关键的不仅仅是在故事内容上进行深入的“挖掘”,更指向打开想像空间,重新寻找有趣的讲故事的方法。

庞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