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创新进行时
不穿军装的“武器专家”
本文字数:2360
通讯员 沈为俊 记者 王槐艾
他是一名不穿军装的“武器专家”。他参与研制和组织研制的多款武器装备,先后取得8项国防专利,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就是民营企业江苏宝科电子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朱雄军。
勤奋好学,门外汉成技术大咖
朱雄军是一位生长在湖北农村的70后,也许是父母期许他长大后从军报国,便给他起了“雄军”的名字。1994年,高中毕业的朱雄军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学习船舶通讯导航专业。毕业后,他进入江扬船舶集团工作。虽然当时船舶制造业前景很好,但得知从事装备研制生产的扬州宝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宝科电子有限公司前身)招聘人员时,他毅然选择了报效国防建设事业的军工企业,至今已在军工科研工作岗位上奋战近20个春秋。
来到宝科后朱雄军才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与军工电子科研技术所需的不是很对口,原来的“理工男”竟成了“门外汉”。为了尽快熟悉军工电子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朱雄军孜孜不倦地学习,从基础设计到实践都必须从零开始。软件工程、单片机、信息化弹药、雷达及配套产品的科研开发……陌生的专业术语伴随他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在科研工作中,他一边苦学专业知识,一边钻研项目技术,先后取得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2015)认证人员注册考试。仅仅10多年时间,他从一名外行逐渐成长为一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并且在平凡的科研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撰写10余篇专业科学技术论文在国家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参与研制的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大咖。
刻苦钻研,从师学得工匠精神
朱雄军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的那个夏天。那时,他刚到江苏宝科电子有限公司上班不久,单位委派他带领另外3名年轻技术人员到南京理工大学,与该校的3名老教授合作进行某型号雷达工程的技术攻关。虽然以前学的船舶通讯导航专业与军工雷达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用对象、环境、参数等完全不同。于是,朱雄军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专家求教,讨论问题时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得老教授们的青睐。
整整半年时间,合作攻关项目组可以说是没日没夜地干。一般都是早上碰个头,分配一下一天的工作任务,然后各人展开各项计算试验。晚上再碰个头,讨论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刚开始,朱雄军发现晚上碰头后,他们这帮年轻人劳累了一天就回宿舍休息了,而老教授们却又回到了实验室。同时,老教授们平时相敬如宾,而在讨论技术问题时,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这让朱雄军从老教授们身上学到了对待科技孜孜以求的态度,奠定了他一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的基础。
某型号雷达工程项目,是要将当时装备普遍使用的模拟延迟技术改进为数字延迟技术,用延迟的时间来推算距离,以时间测定空间。这就要求延迟精度达到微秒级,也就是要精确到一秒钟的百万分之一。朱雄军与老教授们反复实验、计算采样速度和存储深度,经过无数次技术改进,最终取得了技术突破,成功拿出新产品。
当人们祝贺朱雄军他们取得成功时,有谁能想到,朱雄军为了能专心在南京从事项目研究,抛下了正处于孩提最顽皮阶段的4岁儿子,妻子不得不辞职在家带孩子。朱雄军从老教授身上学到了刻苦钻研的精神,与同去的伙伴们几乎每天加班,没日没夜地干,一个月只回家一次。大家都说,这半年苦中有乐最幸福。
自主创新,强军路上勇攀高峰
2006年,朱雄军带领科研队伍承担起“十一五”重要科研项目“信息化弹药”的研制。这种弹药的主要作用是侦察评估。把侦察弹打出去以后,在炸点上空开仓,及时将拍摄到的图像传输到后方指挥中心,这样就能精确计算出敌方阵地位置和我方弹药打击的准确情况,并评估毁伤效果。
研制侦察弹最大的技术难题是抗过载技术,也就是装在侦察弹上的摄像设备要有承受高温、高压的能力,这种抗压能力好比一只指甲上面要能站住一头大象。面对科研项目风险挑战,朱雄军无惧无畏、全力以赴。科研项目的研制和论证,头绪千丝万缕,工作无休无止,他咬牙坚持了。他经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熬夜奋战,攻克了许多科研项目技术难题。
为了获取侦察弹在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下第一手资料数据,他亲自深入部队试验场地一线,在热区、寒区等不同区域进行试验,冒着零下40多度和零上40多度极寒极热天气对身体带来的严重不适应,不顾试验现场的危险,总是冲在前面查看实况,收集数据,与靶场试验人员交流试验心得。由于坚持自主创新,侦察弹多个关键技术为国内首创、世界领先,取得6项国防专利,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无私奉献,为了国家舍弃小家
朱雄军是湖北人,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扬州工作,并且在扬州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这么多年来,他很少回老家看望父母,更不要说在他们身边尽孝了,平时就靠电话问候父母。一旦有项目接手,他是没日没夜地干,不仅父母,就连妻子、孩子也无暇顾及。
由于经常深入部队和到艰苦地区参与各种试验,生活艰苦条件简陋,加之超负荷工作的劳累,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40多岁的朱雄军常常失眠。他背上长了一个囊肿,医生和家人几次叫他做手术,可他总是因科研工作忙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手术。眼看囊肿一天天慢慢长大,还是在湖北老家的父母亲强制要求下才动的手术,手术后仅休息了两天又继续投入到繁忙的科研工作中去。
工作的紧张和繁忙,让他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和管教孩子学习、生活,有时孩子生病他在科研试验场上,孩子升学复习和考试前的关键时刻他总是不在身边。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尽责敬业、执着追求,为国防事业不畏艰辛,让家人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
荣誉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付出,朱雄军却一如既往的努力着,是报国梦和强军梦支撑着他一路走来。忠诚军工事业,矢志强军报国,朱雄军这位不穿军装的“武器专家”,正在用行动构筑着自己雄军的梦想。
朱雄军(中)指导年轻职工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