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来自现场

南京120位民间工艺高手夫子庙亮绝活

    本文字数:1150

本报记者 朱 波

10月20日,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大成殿广场上,一场民间工艺技能大赛吸引了很多游人的目光。该市120多名民间工艺高手、青少年爱好者和外国留学生相聚在此,分别参加灯彩、风筝、雕刻、剪纸、烙画、刺绣等20多个技艺类别的比赛。

精美灵动的面塑、美轮美奂的灯彩、巧夺天工的根雕……比赛和展示现场,各种工艺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年过八旬的吴新安老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玻璃工艺奇才、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金奖获得者、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只见他打开制氧器,熟练地调节好喷灯的火苗,拿玻璃管在800℃高温下加热,大约10秒钟后,玻璃发红、变软,老人手法稳健地拉丝,原先很粗的空心玻璃转眼就变细了,随着一边反复地调节喷灯的温度加热,玻璃管伸缩自如,不一会,漂亮的玻璃花瓣便成型了。吴老告诉记者,他制作的作品叫“五朵金花”,实际是由五朵菊花组成,由于菊花花瓣又细,弯曲度大,所以用玻璃制作难度很大,至今没人能超越过他。吴老说:“制作过程中,玻璃工艺变化多端,做的东西可大可小,根据各种不同材质的玻璃,在预热、加温、防爆的每一步骤都要控制好玻璃的温度、熔化程度,在玻璃固液态变化的短时间内要一次性完成造型创作,必须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如今,在一家手工艺工作室担任顾问的吴新安有了3位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的90后徒弟,三位徒弟都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若能够将学院的知识与手艺实践结合起来,玻璃工艺就后继有人了。”吴老说着,又继续制作起手头的工艺品。

剪纸手工艺者陈耀,把自己的剪纸艺术做了一些本土化融合,比如画中套画就是南京的剪纸特色之一。陈耀表示,民间艺术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强调本土文化,他会融入南京的一些民俗。

南京大学遗传学的留学生王乐宣用了一个小时完成了简易荷花灯的制作,“我刚刚逛了一圈,看到很多没见过的艺术,像剪纸就觉得很神奇、很有意思,这个机会很难得,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陆敏是一名秦淮灯彩手工艺者。陆敏表示,最近几年,国家对民间手工艺者、非遗传承人越来越重视,让他感到十分欣慰。但是,民间手工艺依然面临着传承的严峻问题。

本次比赛是2018年度南京市职工职业(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之一,由南京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团市委、秦淮区政府联合主办。秦淮区总工会主席汪祥明表示,举办民间工艺技能竞赛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工艺、弘扬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大赛让更多民间工艺大师行动起来,培养更多后起之秀和青少年爱好者。

经过3小时的激烈角逐,顾业广、李继华囊括一等奖,另有4名选手获得二等奖,6名选手获得三等奖。其中,一等奖获得者由南京市总工会授予“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称号,其他获奖选手由秦淮区授予相应荣誉称号。据悉,本次大赛一等奖选手作品还将与往届“秦淮工匠”的作品进行角逐,胜出者将作为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向南京市职工职业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推荐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