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世界消化介入大会首次走进中国
多国专家研讨合力“围剿”消化道肿瘤
本文字数:759
本报讯(记者 徐嵋 通讯员 程守勤 刘敏 王倩)在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达40万,居全球首位。10月19日,记者从在南京举行的第12届世界消化介入学会年会(SGI 2018)上获悉,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发病率占全球42%。为期三天的会议以“消化道肿瘤介入”为主题,各国专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多兵种”联合作战,“围剿”这一人类健康杀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盛会是该学会成立以来首次在韩国以外的国家举办。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介绍,过去十年,SGI会议每年在韩国举办。今年选择在中国举办此次盛会,主要考虑到中国胃肠肿瘤高发,中国医生对此有更深的研究和创新,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微创方式治疗消化道肿瘤不输国际,有些方面全球领先。如由中大医院研制的碘125粒子同位素内照射支架为全球首创,在食管、胆道、肝癌门静脉梗阻等消化道疾病介入治疗方面提供了崭新模式,已经被国外多个指南采用。
东南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教授介绍,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排名的前六位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分列第2、5、6位。
面对严峻形势,医学精英开始寻求以“小切口”来解决大问题,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锁定目标直击病灶,并通过多学科联合作战实现“围剿”。
滕皋军举例说,比如说胃癌,在不同的发病阶段需要不同学科手段。如果通过胃镜发现只是早期病变,只需要内镜下剥离病灶即可。但如果是高级别瘤变,就需要通过胃肠微创外科腹腔镜微创切除。到了原发性胃癌晚期,还需要介入科的加入。
由于大肠癌呈现年轻化趋势,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对于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如结肠息肉病史、大肠癌家族史、高脂饮食、肥胖、不爱运动久坐一族等人群,专家提醒一旦有消化系统的异常表现,如腹痛、腹泻、大便中有粘液脓血等情况时,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