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瞬”源自梵典 相当于0.36秒
本文字数:903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已是2015年,不由得联想到一些形容时间飞逝的词语。比如一瞬、须臾、霎时、一刹那……那么,一瞬究竟是多长时间?须臾有没有具体所指的时间长度?一刹那是指多长时间?在一瞬、须臾、一刹那等表示时间极其短暂的词语中,到底哪个时间更短?中国古代没有时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在中国古代,一瞬、须臾、一刹那等最早是从佛教用语中演化而来的。
“一瞬 ”一词出自梵典中的《僧祇律》:“瞬者目动也。律云:二十瞬为一弹指。”也就是说,“一瞬 ”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但这里同时又提到了形容时间的另一个词语“弹指”,亦即“20瞬为一弹指。”那么,何为弹指?
“弹指”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吉藏义疏》中云:“弹指者,表觉悟众生。”曾作为佛教中一个表示时间的量词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弹指之间与转瞬之间、顷刻之间、咄嗟之间、俯仰之间、倏忽之间、瞬息之间等词语一样,都成为形容时间很快的常用词语。
对于“一弹指”到底是多长时间,《僧祇律》中做过如下阐释:“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如此看来,首先还要弄清楚“一刹那”和“一须臾”又是指多长时间。翻阅《辞海》发现,“刹那”词条下是这样解释的:刹那,译自梵语ksana,意为最短暂的时间。佛教著作中有多种解释。有的说:一弹指顷有60刹那;有的说:一念中有90刹那,一刹那又有900生灭;有的说:刹那是算术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后亦用于一般口语中。意为一瞬间。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而《僧祇律》中提到的须臾则为“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如果按照一日一夜是24小时,而“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的规则,如上这些个抽象的、表示时间极其短暂的名词就不难换算成具体的时间概念了。既然24小时可分为“30须臾”,那么每一须臾就是0.8个小时,也就是48分钟,或是2880秒。从“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则可推算出,一须臾等于400弹指,那么“一弹指”就是7.2秒。这7秒多的时间再均分为20份,也就得出了“一瞬”的时间即0.36秒。依次再分20份,就是“一刹那”的时间长度0.018秒。由此可见,尽管“一瞬”、“须臾”、“一刹那”以及“弹指一挥间”都是用来形容时间很短,但其中“一刹那”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