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新兴职业数字赛场展魅力——
“我看到了生成式AI的无限可能”
本文字数:1159
本报记者 谢丹娜 杨寅哲
除了无人机驾驶员观摩赛,第二届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还设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观摩赛,这是人社部去年刚刚公布的新职业。该赛项裁判长陈尚义介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些全新的职业应运而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就是其中一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并创造有效价值。”
“这次比赛经过层层选拔吸引了无数顶尖开发者、专家和爱好者参与,难度非常大。它不仅仅是对模型调用的考查,更是对创新思维、工程实现和问题理解的全方位考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观摩赛选手、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金融科技经理沈雪微告诉记者,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应该是“创意”与“可控”的博弈,这是生成式AI的核心挑战。大家可能觉得有了大模型就万事俱备,但实际上,“喂”给模型什么样的数据、如何“下达指令”才是决胜关键。这也迫使选手必须在算法上进行创新,去思考如何用更巧妙的模型结构、更高效的训练策略,在有限的“弹药”下打出最大的“杀伤力”。
面对挑战,沈雪微说,攻克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其中充满了团队协作和不断试错。“通过尝试,我们能够在保持模型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训练成本和推理速度优化数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限制往往是创新的催化剂。”
从初赛阶段通过网上答题,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到了决赛,沈雪微表示,收获是全方位且极其深刻的。首先,在技术上,这是一次从“使用者”到“创造者”的蜕变。过去,自己可能是生成式AI的应用者,惊叹于它的能力。但通过比赛,深入到了它的“五脏六腑”,理解了其背后的机理、局限和潜力。这种第一手的实践经验,是任何课程或论文都无法替代的。其次,对“人机协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场比赛不是让选手去打败AI,而是学会如何成为AI的“导演”或“教练”。选手的价值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框架,并引导AI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人类的创造力、审美和批判性思维,与AI的生成能力和海量知识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惊艳的成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心态和视野上的成长。“我学会了如何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高效沟通与协作。同时,通过与顶尖选手的切磋,我看到了生成式AI的无限可能。”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赛项全国30强选手结合各自所在的行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到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十分新颖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意作品。
“我们看到,有的参赛作品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设备维护、管理中,还有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教育、金融、客服等不同行业和工作场景,都能有效解决各行各业职工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这是我们举办这次大赛的初衷之一,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这个新兴职业。”陈尚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