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生命的省电模式
本文字数:1370
易小明
我忽然想起临出门时的举动来。因要去得远,怕这智能伴侣中途力竭,便顺手开启了“省电模式”。此刻的屏幕,已褪去了往日华彩的袍,换上了一袭素净的灰衫。那些斑斓的图标,那些争先恐后的消息提示,都一齐失了声、隐了形。世界仿佛被滤去了一切喧嚷的杂色,只剩下最本原的黑与白,以及当中那几行关乎根本的数字——时间,与电量。
这真是奇妙的体验。当那些用以填充时间缝隙的应用程序——那些新闻、那些视频、那些永无止境的社交瀑布流——一齐黯淡下去时,时间本身,倒仿佛被拉长了,变得宽裕而沉静。在往常,于车上的时光,总是不自觉地被手机切割、吮吸殆尽,目的地仿佛转瞬即至;而今,没有了那些五光十色的诱惑,我便只能望着窗外,看流云缓缓推移,看道旁树木的影子从长到短,又从短到长。心思,也便从那一方小小的、焦灼的屏幕里解放出来,飘向更邈远的地方。
我忽然觉得,掌中这陷入沉寂的机器,竟成了我们自身生命的一个绝妙隐喻。我们平素的生活,何尝不是一部终日满载运行的智能手机?我们为自己安装了太多名为“抱负”、“责任”、“关系”的应用,让它们在后台无声地消耗着有限的心力。我们追逐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点赞”与“评论”,将那虚拟的喝彩当作生命的滋养。我们生怕错过任何一条讯息,任何一场热闹,于是将所有的通知权限一一打开,让自己的生活时刻处于一种“待响应”的焦虑之中。这般全功率的运转,光鲜固然是光鲜了,便捷固然是便捷了,然而那生命的“电量”,那最本源的精、气、神,便在这样华丽而持续的内耗中,悄然流逝,难以为继。
而“生命的省电模式”,或许便是一种自觉的收敛与回归。它并非意味着消极地遁世,而是主动地选择“断”与“舍”。有些虚名,原是可以不要的,它们不过是屏幕上一瞬即逝的光斑,炫目却无实质;有些厚利,原是可以不追的,它们所换来的,常常是更深的疲惫与更多的负累;有些闲事,原是可以不管的,将心神耗费于无谓的纠葛,无异于将电量虚掷于无关紧要的背景进程。当我们有勇气亲手关闭这些耗费心神的“应用”,生命便如同这手机一般,陡然从一片嘈杂的彩色,回归到一片安详的灰色。
在这片灰色里,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失色,反而显露出它更本真的轮廓。于是,我们才真正地“有”了时间——不是被分割、被占用的零碎光阴,而是整块的、可供沉思与体味的生命的原材料。我们得以坐下来,与友人实实在在地说一席话,看茶叶如何在杯中舒卷,一如人生的浮沉;我们得以漫步于林间,真切地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与风声、鸟声合成一曲天籁。生命,由此从一场无止境的追逐,变作一段可以从容度过的旅程。它卸下了沉重的铠甲,变得轻省,而正因这轻省,反倒得以走得更加绵长。
不觉已是日影西斜。我与老友道别,踏上归途。掌中的手机,电量竟仍存大半,坚实地预示着足以应对返程的安稳。我忽然微笑了。这“省电模式”,于手机,是延长了电池的寿命;于我,却是意外地叩开了一重关于生命本真的觉悟。
往后的日子,我或许仍需要时常切换回那“全功能”的模式,去处理世事,去应对烦嚣。但我已知晓,在我的生命深处,始终存在着那样一个清寂的按钮。在觉得疲惫时,在感到纷乱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它按下。让那些不必要的功能一一休眠,让屏幕的光,只为我最珍视的人与事而亮。
那时,生命便将回归它最素朴、也最恒久的底色,如一幅水墨,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如这暮色中的远山,悄然沉默,而一默如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