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拉斯洛的中国情结

    本文字数:1025

庞步高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刚揭晓,中国读者却对着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位匈牙利作家是何方神圣?但提到他的偶像,中国人几乎无人不晓——正是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仙李白。这位闻名遐迩的大作家,竟是个实打实的“中国迷”。

1985年,拉斯洛出版的小说《撒旦探戈》一经问世便震动文坛,后来被导演贝拉·塔尔改编成7个半小时的电影,成了影迷心中的圣经级作品。这部黑白影片用平均3分钟的长镜头构建出独特的时空感,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直言“年年都想重看一遍”,连戛纳金棕榈奖得主格斯·范·桑特都受其启发创作。能写出如此深刻作品的作家,偏偏在1991年的中国之行后,彻底成了中国文化的“俘虏”。

那次以记者身份的访华,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拉斯洛的新世界。回到匈牙利后,他立刻给全家立下新规矩:吃饭必须用筷子。不仅如此,他外出必选中餐,在家常听京剧,搜集的中国书籍堆成了小山,聊天三句不离中国话题,活脱脱一个“中国文化野生代言人”。他还特意请汉学家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好丘,既呼应自己姓氏源自山丘的含义,也暗藏着对孔丘的敬意,把这份热爱刻进了名字里。

在所有中国文化符号里,拉斯洛最痴迷的当属李白。他曾对着李白的译诗感叹:“天哪,这该是多么美妙的诗歌”,更直言喜欢李白写醉酒、月亮与友情的律动,以及那份“流浪的心性”。这份痴迷不是纸上谈兵,1998年他带着自制的李白地图,拉着译者余泽民开启了横跨中国的追访之旅。从北京到成都,从西安到武汉,他踏遍10座李白曾游历的城市,连长江游轮改道错过白帝城都急得跟船长理论——只因那是《早发白帝城》的诞生地。路上遇到中国人,他总忍不住问:“你知道李白吗?”听到普通百姓都能随口背出“床前明月光”,他眼里满是惊叹。

这位见多识广的诺奖得主,曾用一句话定义中国: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要知道,他的作品向来以描摹末世恐惧与深刻哲思著称,却唯独在中国文化里找到了共鸣,甚至坦言自己的文字都染上了中国味道,他写了《北山、南湖、西路、东河》等多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一直盼着作品能出中文版,想与这片他热爱的土地真正对话。

拉斯洛的故事像一面镜子。当我们还在为外来文化惊叹时,这位欧洲文学大师早已沉醉于中国的诗词与山水。从《撒旦探戈》的深刻到李白的豪放,两种看似遥远的文化在他身上完成了美妙相遇。正如他用筷子夹起的不仅是食物,更是跨越国界的文化认同;他追寻的不仅是李白的足迹,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共鸣。这或许正是文化的力量——它从不需要刻意追捧,却总能让懂它的人跨越山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