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不要让婚姻成为压垮年轻人的重担

    本文字数:1238

王军

 

近期,一则陕西旬阳新郎婚礼当天跳河的悲剧,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网络世界激起层层涟漪。拨开舆论的迷雾,我们或许能看到三重交织的困局,将年轻人推向了绝望的边缘。

其一,是部分年轻人心理韧性的缺失。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年轻人面临的学业、工作、生活压力与日俱增,而与之匹配的心理调适能力却未能同步提升。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挫折教育,习惯了顺境中的顺遂,一旦遭遇矛盾与困境,便容易陷入认知偏执的误区——既不会自我安慰疏导情绪,也不懂寻求他人帮助化解问题,最终将“逃避”当作“反抗”,用极端方式终结痛苦。这种看似“勇敢”的决绝,实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更是面对困境时的无力与无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或许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却在“如何好好活着”这门课上不及格。要知道,再大的绝望,也不该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再难的困境,也总有比放弃更值得尝试的解决方式。

其二,是传统观念与陈旧陋习的束缚。某些地区的婚俗观念仍停留在“面子至上”的层面。彩礼的多少、婚礼的排场、亲友的评价,这些本应是婚姻附属品的“形式”,却逐渐异化为衡量婚姻“价值”的标准。在传统面子观与盲目攀比心的驱动下,婚俗渐渐变了味:有人为了凑齐高额彩礼掏空家底,有人为了撑场面硬扛超出能力范围的开支,还有人因双方家庭在婚俗细节上的分歧争执不休。这些根深蒂固的陋习,如同无形的枷锁,将年轻人困在其中。旬阳的这场悲剧,无论直接起因是什么,想必都与婚俗相关的矛盾脱不了干系。

其三,是制度法规对婚俗乱象干预的不足。高额彩礼、低俗婚闹、婚前财产纠纷等问题,长期处于“民不举、官不究”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引导。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归宿,而是一座需要背负房贷、车贷、彩礼、赡养压力的“大山”。对比父辈们“一无所有也能携手一生”的婚姻,如今的年轻人面临着太多“刚性条款”:没有房子就不敢谈婚论嫁,没有足够存款就怕拖累家庭。当婚姻被物质条件层层捆绑,当生活压力远超个人承受能力,“恐婚”自然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更值得警惕的是,舆论在类似事件中的“推波助澜”。部分媒体与网友在报道时,过分渲染地方婚俗的“奇葩”细节,放大双方家庭的矛盾冲突,却很少从根源上批判婚俗陋习的危害,也很少关注年轻人的心理困境。这种片面的传播,不仅无法推动问题解决,反而可能加剧地域偏见与社会焦虑,让更多人对婚姻产生恐惧。

要破解这些困局,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发力。首先,应坚决取缔婚俗中的陈规陋习,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彩礼上限、规范婚礼流程,让婚姻回归爱情本质而非物质交换;其次,网络平台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多传播理性看待婚姻、关注心理健康的正能量内容,减少对悲剧事件的过度消费;最后,学校与家庭应加强对年轻人的心理疏导教育,培养他们面对困境的抗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沟通能力,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理性抉择。

婚姻不该是压垮年轻人的重担,社会也不该是滋生焦虑的土壤。唯有破除陋习、传递温暖、守护心灵,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少一些绝望,多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