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满月”之“家”的日夜守候
——徐州三胞广场工会驿站探访记
本文字数:1593
胥明虎 薄帆 冉冉 于菁
虽然已经“出伏”,天气依然酷热。8月24日,徐州市泉山区三胞广场工会驿站运行“满月”。记者前往探访时,正遇交通协管员程宝金在里面吃着冰糕,他说:“驿站里有空调、有冰糕冷饮,非高峰时段能进来凉快一阵,真是太方便了!”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工会驿站运行一个月以来,日均接待户外劳动者100余人次,以其智能化、普惠化、特色化的服务,为辖区内新就业群体、户外劳动者点亮了一座温情港湾。
智能化,驿站清风扑面
泉山区三胞广场工会驿站是由徐州市总工会投资、泉山区总工会协调建设的标准化新业态劳动者驿站,32平方米的工会驿站整体是太空舱设计,驿站标识非常醒目,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得见、找得到。
在驿站门口,记者用手机扫工会会员码顺利进入室内。这里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功能齐全、空间多元,直饮水设备、微波炉、桌椅、手机充电线、应急药箱、雨伞、简易工具等一应俱全,真正实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像“家”一般温馨可人。
驿站内有一位值班的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向一位快递员宣传驿站服务项目并指导他注册二维码,以便日后能够随时自由出入驿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夏日炎炎,驿站准备的冰糕饮料成了最受欢迎的消暑品。并且,驿站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监管,室内灯光、空调、探头等都由云平台控制;智能门禁系统,采用密码、人脸、江苏工会会员扫码等多种方式进入,相关信息数据全部接入江苏工会服务网,实现实时数据联动交互。
普惠化,服务温暖贴心
这座智能化工会驿站7月底正式运行以来,越来越多的环卫工人和外卖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成为驿站常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天中午,辖区附近的环卫工人、保洁阿姨都会到这里加热饭菜;而手机充电线的配备,更是解决了不少外卖小哥、快递员手机电量不足的焦虑。
工作人员给记者讲述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小事儿:八月的一天上午,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慌乱中看到了不远处的三胞广场工会驿站,喜出望外,急忙拉着孩子跑了过去。刚到门口,驿站工作人员就迎上来,递上纸巾,温和地说:“快进来躲躲雨,别淋感冒了。”妇女连声道谢,孩子则有些怯生,工作人员拿了一根冰棒递过去,孩子顿时喜笑颜开。雨停了,母子俩走出驿站,这时,妈妈转身面向驿站,深深鞠了一躬。
特色化,解决“头”等大事
智能化工会驿站运行以来,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日均接待人次大幅增加。复员军人吴伟是名老快递员了,对工会驿站感慨也最深:“以前工作累了都不知道去哪休息,现在有了工会智能驿站,不仅能歇脚,还能享受各种便利服务,包括剃头,太贴心了!”
吴伟说的剃头,是三胞广场驿站推出的一项免费理发特色服务,一个月来备受欢迎。每周一下午的14:00—17:00,驿站就变身为“爱心理发店”,专业的理发师志愿者带着工具,热情地为新业态劳动者们服务。环卫工人老张午休时得知这里有免费理发服务,高兴之余又露出几分遗憾:“我每天忙完工作还要接送孩子,头发长了也顾不上打理,能等我下班吗?”工作人员当即决定为他延长服务时间。下班后,老张匆匆赶来,理发师早已等候多时。理完发,老张对着镜子满意地笑了:“今天在驿站就解决了‘头’等大事,工会真是太懂我们了!”
泉山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区总工会主席孙吉明表示,三胞广场工会驿站的成功运营,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区总还将在工会驿站设立“普法角”,打造“驿站+普法”微型职工维权服务和矛盾调处中心,营造关爱和尊重户外劳动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新业态劳动者坚定追逐梦想,为城市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据徐州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赵海青介绍,近年来徐州市总工会合理规划调整规模,不断提升建设标准,积极打造24小时智能驿站。目前,像三胞广场这样的工会驿站建有265家,其中智能化驿站80家,全部驿站均已在高德地图上图。先后有21家获评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85家获评省级“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徐州泉山区三胞广场工会驿站内,外卖小哥正在理发。 鹿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