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本月起,“鼠标手”被列入职业病范畴

这种职业病,“防”远重于“治”

    本文字数:1067

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本月起正式施行,其中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被首次纳入职业病范畴。这一调整引发了社会对这一常见手部疾病的广泛关注。

“鼠标手”并非小毛病

严重可致手部功能障碍

“鼠标手”医学上称为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手腕部位的正中神经在狭窄的腕管内受到压迫,导致手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环指桡侧的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尤其在夜间或清晨症状加重,患者常因手指麻木而惊醒。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握力下降、手指灵活性降低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大鱼际萎缩,影响日常抓握和精细操作能力。

唐彪是一名从事水电安装工作多年的工人,长期使用手部工具施力,导致腕部神经持续受压。“一开始只是觉得手指发麻,以为是累着了,后来越来越严重,晚上睡不着,白天干活使不上劲,吃药也不管用,最后只能做手术。”唐彪说。

高发人群广泛

不只是“办公族”

尽管“鼠标手”常被贴上“办公族职业病”的标签,但实际上,其高发人群远不止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群。专家指出,任何需要反复进行手腕屈伸、手指抓握等动作的人都可能诱发此病。例如程序员、设计师、财务人员、文员等长时间使用键盘鼠标者;司机、装配线工人、厨师、美甲师、音乐演奏者等依赖手部精细操作的职业群体;甚至频繁切菜、洗衣、抱孩子等家务劳动者,都是易患病人群。此外,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孕妇和更年期女性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尝试将腕部弯曲至90度,并维持此姿势一分钟,然后检查桡侧三个半手指是否有感觉减退或麻木的现象。如果出现明显的麻木感,可能是腕管综合征的早期信号,建议尽快就医。”骨科医生周程林提醒,如果反复出现手部疼痛、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异常,甚至有肌肉无力、大鱼际萎缩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积极治疗,预防出现不可逆性的神经病变。

医生提醒——

“防”远重于“治”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其纳入职业病范畴,不仅体现了对劳动者健康的重视,也为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政策支持。

专家强调,对于腕管综合征,“防”远重于“治”,养成良好的用手习惯,科学保护腕部健康,才能有效远离这一“现代文明病”的困扰。

“工作1个小时的时候,要停下来让手腕和手指得到充分休息。休息过程中,可以慢慢地屈伸手指及腕部,让肌腱和神经在腕管中有适当滑动,起到保养作用。”周程林建议,在日常工具使用方面,尽量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备,让手腕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活动。此外,日常进行腕部拉伸训练,避免长时间伸腕及屈腕的动作,也有助于预防腕管综合征的发生。

周姿彤 廖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