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锻造“硬实力”!江苏科技创新闯关破题
本文字数:2668
近年来,江苏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以“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为使命,构建起前沿引领、产业赋能、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答卷”。近日,“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一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围绕重大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释放人才活力等方面,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筑牢创新基座:重大平台矩阵撑起科技“脊梁”
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表示,重大创新平台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座。近年来,江苏省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集中资源建设重大平台载体,初步构建起前沿引领、产业赋能、开放协同、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矩阵。
对于记者提到的“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其称,也可以称之为一座“移动的海上实验室”,牵头单位就是省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位于无锡,该实验室目前已启动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并建设连云港中心。
徐光辉还介绍了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他说,目前苏州实验室已由筹建期转入建设期,正加快推进材料综合研究设施建设、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更加有力支撑。紫金山实验室,建成了首个6G综合实验室,在全球率先突破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实现了6G无线网络毫秒级实时智能技术的重要突破。再比如云龙湖实验室,主攻“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研究方向,初步建成深地工程领域规模较大、空间类型丰富、多项功能国际领先的地下实验室。
据悉,我省实验室既有海上,又有地下,下一步还将依托“羲和”号筹建空天实验室。又比如钟山实验室,落户南京,总部载体正式开工,瞄准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除了这5个实验室,江苏还牵头建设了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徐光辉介绍说。
激活融合动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江苏在聚焦“1650”产业体系,推动强链补链延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余雷表示,近年来,江苏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持续推动强链补链延链,“1650”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总数近1/5,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
据介绍,在推动短板产业补链方面,我省聚焦“1650”产业体系急需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卡脖子”环节,建立产业链短板技术清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攻关,2024年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安排5.3亿元支持101个协同攻关项目,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41.6亿元,近些年实施的攻关项目已完成验收184项,滚动功能部件、复杂曲面精密钣金件柔性折弯装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等一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在加快优势产业延链方面,印发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专项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新能源等5个世界一流、物联网等5个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6个全国领先的集群培育方阵。充分发挥国家级集群引领作用,“一群一策”制定培育提升方案,“一群一品”开展交流对接活动,全省重点培育的16个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新能源、生物医药、船舶海工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纺织服装等多个行业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方面,编制45个细分行业“智改数转”实施指南,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智改数转网联”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累计为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实施改造项目约5.6万个。分类分级打造国家和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覆盖全省重点集群和产业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持续完善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39家、绿色工业园区51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推动新兴产业建链方面,加快打造生物医药等6个战略引领类、智能装备等4个战略升级类、新材料等4个战略支撑类新兴产业集群。持续优化“1650”产业体系,新纳入低空制造、生物医药及生物制造、先进计算、精密仪器仪表等产业链,先后出台支持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低空制造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32个,全省氢能、储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取得明显进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41.8%。
优化创新生态: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活力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对于如何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省人社厅副厅长封春晴表示,省人社厅认真履行政府人才综合管理职能,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服务创新、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持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如,坚持放权赋能,人才评价由用人单位说了算。省人社厅积极支持省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组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下放行业领域职称评审权。比如,会同省教育厅整体下放所有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先后赋予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省农科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4家高水平建设医院高级职称评审权,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今年会同省工信厅整体下放61家“筑峰强链”重点企业高级职称评审权,同步建立职称与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制度,推动评价结果真正落地见效,受到企业、人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截至目前,全省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329家,中级职称评审权751家。
再如,坚持需求导向,及时开发人才评价新专业新标准。据介绍,省人社厅主动服务全省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了新领域新赛道新职业人才评价快速响应机制,系统谋划、及时增设22个职称评审新专业。特别是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我省创设数字经济工程师职称评价体系,系统制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10个专业人才评价标准,3年来新增数字经济高级工程师4626人、工程师14990人,每年带动培育数字经济人才超过5万人。封春晴透露,近期,省人社厅正在抓紧谋划低空经济人才评价体系,将根据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整机及系统)、下游(低空飞行及保障服务)人才需求,设置职称评审新专业,目前低空经济-航空航天装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条件已经出台正在苏州太仓进行试点。
眼下,为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省人社厅坚决打破“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束缚,制定出台关于在职称评价中进一步破除“四唯”不良倾向的通知,建立减负增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推行代表作评价;取消人才称号、奖项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将横向科研与纵向科研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此外,省人社厅还在全国率先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近3000人通过绿色通道获评高级职称。”封春晴表示,下一步,省人社厅将建立健全科学完善评价机制,加强职称评审指导监管,坚持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
付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