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门外汉”到登台唱

“昆曲工荟”带零基础职工唱响“水磨腔”

    本文字数:961

本报讯(通讯员 王雨婷)当“百戏之祖”的昆曲遇上每天为生活奔忙的“打工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昆山市工人文化宫用一场长达5个月的“工荟”之约,给出了精彩答案。每周三晚上,工人文化宫总会迎来一群固定学员,他们中有工人、教师、警察,从零学起,开启一段昆曲传承之旅。今年2月底启动以来,“昆曲工荟”职工培训班吸引了40多名学员参与学习。

如何让零基础的“昆曲小白”在有限时间内真正“入门”?课程设计很有“门道”。前6周,学员从工尺谱入手,在每次1.5小时的课堂中,系统进行识谱、唱名、音准等核心乐理训练,稳扎稳打,筑牢基础。随后13周,课程转向实践与深化,以《牡丹亭·游园》《涴纱记·打围》等经典折子戏为样本,学习昆曲清唱与基础身段,阶梯式提升艺术领悟力。同时融入昆曲及戏剧的相关理论知识讲座,帮助学员理解昆曲的文化脉络与艺术特质。此外,为了让学习昆曲成为职工雷打不动奔赴的“必修课”,“昆曲工荟”还设置了激励机制——出勤率达到80%或经考核入选昆山职工艺术团的学员,都能申请全额退还报名费。最终,七成学员成功在结班仪式上展示技艺,一招一式颇具风范,赢得满堂喝彩。

除了课程的精心安排,雄厚师资也是重要助力。中国昆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周秦教授亲临授课,作为“工会·师说”大师课的重要一讲,他的点拨深入浅出,让晦涩的曲词变得可亲可感,学员们听得入神;一级演奏员王建农带来四堂深度器乐指导,解析笛韵箫音的奥妙;昆剧院专业演员全程手把手教学,用“专业”为学员们铺就一条触摸艺术精髓的可靠路径。

“这门艺术给我的生活添了层诗意光彩。”江苏银行职工许英回忆起这20节课时说。她风雨无阻坚持学习,昆曲让她在机械重复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片刻心灵舒展。这也是工人文化宫服务职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昆山本地文化特质,依托昆曲等特色非遗艺术,惠及一批志同道合的职工朋友,持续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许英的改变,正是工会“以文化人”深层价值的生动注脚。

如今,首期“昆曲工荟”职工培训班顺利结课,以首期学员为班底的“昆曲工荟”昆曲艺术团也正式成立,成为昆山职工艺术团的新生力量。下一步,昆山市工人文化宫将推动“昆曲工荟”培训常态化,用好用活昆曲培训成果,引导支持昆曲艺术团走进企业、深入基层,推动非遗传承与职工文化深度融合,让昆曲艺术在与产业工人的碰撞中焕发新活力,为职工文化繁荣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