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他们以爱为灯,守护生命每一程……
这个医师节,患者留言“曝光”一群“三好医生”
本文字数:1696
“从确诊时的绝望到如今病情稳定,李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去年重阳节,我在候诊区看见霍主任蹲下给一位坐轮椅的老太太系鞋带。”……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前夕,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发起的“三好医生”留言征集活动收获满屏感动。大家以亲身经历,讲述着与医生之间的温情故事,让“医德好、医术好、服务好”的医者形象,在字里行间愈发鲜活立体。
医德好:以仁心暖人心,把患者当亲人
83岁的谭爷爷,至今记得心血管科王新东主任说过的那句话:“老人家,咱们一起想办法。”那时的他,被多种重病缠身,近五年住院38次,八成是急救入院。
“我自己都觉得撑不下去了。”谭爷爷说,可王新东主任从没退缩,不仅坚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调整治疗方案,还总像亲人般坐在病床边鼓励他,“别放弃,你比昨天又好一点。”这份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守,让谭爷爷从卧床吸氧、生活不能自理,逐步恢复到能独立写下感谢信,“是王主任延缓了我的生命”。
“我不怕疼,就怕手术后再也穿不了心爱的裙子。”十年前,患者攥着乳腺癌的诊断单浑身发抖。甲乳科樊凤英主任没有先谈病情,而是拉着她的手,轻声安抚:“治病重要,你的心情更重要。”她耐心听完患者的顾虑,用温和的语言解释治疗方案,连“复发率”都换成“我们有信心控制”。手术前一天,还特意到病房叮嘱伤口护理的细节,从疼痛缓解方法到姿势注意事项,细致得如同家人般周到。
医术好:以精技破难题,用专业筑希望
“2024年初,我有幸结识了肾科谢圣芳主任,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当时我的肌酐指数高达168,心里满是焦虑。经过谢圣芳主任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如今肌酐指数已降至132,指标的明显改善不仅减轻了身体负担,更让我重拾对健康的信心。”患者留言说,打心底里感谢谢主任的医术医德,她真的是最棒的医生!
“我右肩疼得彻夜难眠,以为是肩周炎硬扛,没想到是颈椎病。”患者季燕(化名)提起骨伤科邓蓉蓉医生,满是感激。去年1月,邓蓉蓉精准诊断,为其制定中西医结合方案,没多久,她就恢复活力。今年4月,季燕80岁的父亲因腿疼走路像“踩棉花”就诊,又是邓蓉蓉精准查出腰椎间盘突出,定制方案,老人一个月后就能精神抖擞地去公园遛弯。
肿瘤科霍介格主任的医术,更陪伴患者走过13年抗癌路。2011年,患者确诊肺癌时才50岁,化疗后呕吐、脱发、失眠不断。第一次就诊时,霍介格主任凝神搭脉,精准指出:“你是不是晚上两点总会醒,要用中药调理,能安睡才能打持久战”。2016年患者靶向药耐药,霍介格主任创新“中药配合局部放疗”方案,还根据子午流注理论独创“时辰用药法”,指导患者晨起补气、午后解毒、睡前安神。即便在北京参会,霍主任也不忘凌晨发微信提醒患者服药时间。“现在我能钓鱼养鸟,身体也越来越好,这都要感谢霍主任精湛的医术。”患者说。
服务好:以细节传温情,用关怀伴同行
小儿推拿科的刘静医生,则用耐心、细心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三岁的小宝特别抗拒陌生人触碰,第一次做推拿时,死死抱着妈妈的脖子哭个不停。刘静医生没有急着上手,而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发光玩具,轻声说:“宝贝,阿姨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她用轻柔的手法、温柔的语气,一点点化解孩子的恐惧。孩子从最初的撕心裂肺抗拒,到后来慢慢放松哼起儿歌,最后甚至主动伸手喊“找刘静阿姨”。“她不仅治好了孩子的病,更让看病变成了温暖的事。”小宝妈妈感慨道。
口腔科席云昊医生的服务,藏在牙钻声里的暖意中。“我从小怕看牙,一听见牙钻声就浑身发抖。”患者因倾斜受损的智齿就医时,紧张得身体直颤。席云昊医生一边轻声安慰:“别担心,我会轻轻地。”一边专注操作:牙钻磨除时及时喷冷水防过热,清理牙根时细致轻柔,全程近一小时如同“精细的艺术创作”。术后,他还反复叮嘱注意事项。患者感慨:“原本特别害怕,但听到他说的话,看着他专注的神情,让人格外安心。我还特地画了一幅素描《专注与传承》表示感谢。”
不少医生翻看患者写下的留言,内心很是感动,没想到曾经以为的“平常”之举,原来是患者心中对抗病痛时的“依靠”,成为他们照亮生命旅程的“微光”。而患者们滚烫的留言,在中国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也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更成为医师们未来前行的不竭动力。
通讯员 杨萨飒 罗鑫 记者 徐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