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强技能 勇创新 优保障 焕活力

淮安:聚力实现产业工人成长与经济发展共进双赢

    本文字数:1733

本报通讯员 陈进元

近日,淮安半年经济“成绩单”出炉,以6.8%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领跑全省,这也是继2024年以7.1%的增速在长三角地区拔得头筹后,淮安再次稳居增速前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道路的成果,更凝聚着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创新创造的磅礴力量。近年来,淮安以产改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作为招商引资落地投产的重要生产力要素,作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生产关系要素,系统施策,聚力实现产业工人成长与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双赢。

构建一体化技能培训体系,让产业工人“成长有根基、提升有阶梯”

面对科技创新驱动的日新月异和产业工人技能创新相对不足欠缺的短板反差,为解决产业工人成长所需的技术技能与创新创造,淮安着力打造“全域覆盖—产教融合—竞赛引领”技能培训体系。

建立全域覆盖“赋能网”——聚焦淮安“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系统构建“1+10+N”技能培训网络,满足产业工人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成长全链条需求。截至目前累计培育技能人才68.1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6万人,首席技师、特级技师81名,省市级工匠45名。架起产教融合“直通桥”——组建百余个校企合作专班,联合龙头企业成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成17个市级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及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2.5万名。聘任95名企业管理技术骨干担任职业院校企业导师。在全省率先出台区域职教优先发展专业目录,对接产业规划146个专业,建成省级现代化专业群23个、实训基地26个。搭建以赛促技“进阶梯”——建立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五位一体”长效机制。每年在省市重大项目开展示范性劳动竞赛,在重点行业开展覆盖十大行业、百个工种、千家企业、万名职工的“十百千万”技能竞赛。“十四五”期间通过竞赛晋升技能等级超6000人。

激活多层次技术创新生态,让产业工人“成长有舞台、价值有回报”

面对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如何把产业工人的“土办法”“好点子”变成岗位技术创新“金钥匙”?淮安构建多层次平台、激发全员参与、聚力攻坚突破,让创新活力在一线班组车间涌动。

建强平台,点燃“创新引擎”——聚焦企业转型需求,构建“全员岗位创新、班组团队创新、工作室引领创新”立体机制。建成市级以上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73家、创新工作室联盟6家,培育创新型班组600余个。深化实践,激发“源头活水”—— 持续开展“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围绕降本增效、工艺改进、质量提升大胆创新。近五年,全市培育“五小”优秀项目150余个,市级“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十大发明专利”优秀项目53项,选树“淮安市职工发明家”20名、“淮安市五一创新能手”160余人次。协同攻坚,突破“创新深水”—— 紧扣打造“创新之核”部署,推行“揭榜挂帅”“师徒结对”“科技进企”等举措,引导创新力量向一线集聚。深化“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组织752人次劳模工匠深入434家中小企业,“订单式”解决技术难题645项。全市职工累计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300多项,拥有实用新型和授权发明专利超300件。

健全完善全方位保障机制,让产业工人“成长有护航、发展有底气”

面对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产业工人认知认同的偏见偏差,淮安工会聚力深化产改,努力让产业工人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主力主角。

强化组织保障——将职工创新、技能人才建设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出台《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五项行动方案》《淮安市企业一线职工技术创新奖励激励实施办法》,发布“争做技术能手 争当能工巧匠”倡议,分层分类推动“应培尽培”“愿培尽培”。突出政策激励——制度化推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企业500余家,让“技高者高薪、创新者多得”落地生根。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推动一线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同等评价、同等待遇”。淮钢特钢公司建立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体系,明确高级技师可享受中层干部待遇。注重典型引领——在劳模工匠、五一劳动奖评选及“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中,向科技创新领域和一线技术工人倾斜,通过荣誉和待遇提升工人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百年荣光劳模担当”特别策划及“从高考落榜蝶变为劳模工匠”朱玉庭等典型宣传,有效发挥了示范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