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跨越四千公里,新疆男孩南京“造耳”圆梦
本文字数:1191
王磊主任正在为患儿精雕细琢造耳支架
近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手术室,“中大瑞华爱耳公益新疆行”首例新疆患儿来南京手术正式启动。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王磊主任医师带领团队,为9岁的小耳症患者伊力亚斯实施左侧小耳再造一期手术,这标志着孩子向拥有“完整新耳朵”迈出了关键一步。
可爱帅气的伊力亚斯命运多舛,由于早产,一出生就住进了新生儿监护病房。虽然后来他身体状态健康,却始终被左耳的先天缺失所困扰,先天性小耳畸形让他的左耳耳廓发育不全,双侧听力的受损直接影响了语言发育。为了彻底解决耳朵问题,伊力亚斯的父母为他办理了休学,一年间,心理治疗与语言康复的双重压力,让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甚至不得不卖掉房子筹措费用。恢复上学后,他遇到一位汉族老师,一直教导他、引导他,学习跟上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很多。但是耳朵外形的问题,一直是一家人的痛。
“早就想给孩子做手术,之前也咨询过专家,但经济条件不允许。”母亲古丽的话语里满是辛酸,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王远强主任带来好消息——伊力亚斯符合中大医院“爱耳公益新疆行”的救助条件,可赴南京接受免费手术。
“一期手术是小耳再造全程中难度最高的环节,整个过程需要精雕细琢。”王磊主任介绍,手术首要任务是取出肋软骨作为造耳材料,团队张珏主治医师等医护人员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精准取下所需的肋软骨。这一步操作要求毫厘不差,既要获取足够的材料,又要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取下肋软骨后,真正的“精雕细琢”在王磊主任医师的手上巧妙展开。由于肋软骨的原始形态与耳朵支架的形态差异较大,整形专家王磊主任秒变成“雕刻工艺大师”,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精湛技术,将不规则的软骨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组件,每一个组件的切割角度、弧度都有严格要求,王磊主任及团队人员对着健侧耳朵的三维影像,一点点打磨、雕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与健侧耳朵尽可能一致。经过40分钟的细致操作,一个与健侧耳朵形态相近的耳朵支架终于成型。
随后,手术团队小心翼翼地将雕刻好的支架植入伊力亚斯患侧耳朵的耳后。这个过程同样容不得半点差错,支架的植入角度、深度都直接影响后续“新耳朵”的形态。医生们通过精准的定位和固定,让这只“新耳朵”的雏形——一只平躺的“耳朵”完美呈现,至此,一期手术顺利完成。
王磊主任介绍,伊力亚斯将在半年后接受第二期手术,二期手术将为“平躺的耳朵”搭建“底座”,使其能够“立起来”。后续还将根据恢复情况进行精细修整,让再造耳朵更趋逼真。
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张倩婷护士长介绍,在院期间,除专业精心的医疗及护理外,医院也专门安排了维吾尔语翻译的志愿者,方便更加细致地沟通交流。“小耳之家”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东南大学医学院志愿者组成的“志行青听”团队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伊力亚斯将跟住院的小耳再造小朋友们一起在中大医院度过一段既有趣更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王倩 刘敏 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