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常德盛:“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最大的幸福”

    本文字数:1854

本报记者 谢丹娜

虽然已经81岁高龄,全国劳模常德盛依然声音洪亮、走路带风,说起村里的发展变化,思路清晰。5年前,他卸任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一职,同时被聘为村第一书记。至此,常德盛在蒋巷村领导岗位上奋斗了整整54年。50多年来,他心为群众想、领着群众干、家让群众当,一心关爱百姓,一辈子无私奉献,带领干部群众把蒋巷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环境秀美、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脚踩大地诠释共产党人信仰

1966年,22岁的常德盛作为蒋巷生产大队大队长,全面主持村里生产工作。然而他接手的,却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这是当年在蒋巷村颇为流行的童谣——全村90%的人有血吸虫病,男女老少,面黄肌瘦,苦种一年,收成寥寥,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房,甚至因为穷,村里35岁左右的小伙子,半数以上娶不上媳妇。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常德盛没有退缩,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他带领大家实施了长达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累计完成5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变为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粮田。

曾经有人问常德盛:“你的信仰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的信仰就是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干工作必须要全心全意,把整个精力,把一生都扑在那里。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蒋巷环境优美,看到这些在我的手里慢慢变成现实,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做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锋

走进如今的蒋巷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别墅成行,生态园里风景旖旎,沃野良田满眼翠绿,一派生机。在这个年人均收入达6.5万元的村子里,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房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乐园”的场景,从想象变成了现实。这一切都源于常德盛为村里发展布下的一盘棋。

“我们当干部的要跟上形势,因为形势总在发展。”常德盛认为,蒋巷虽然在农业上翻了身,但光吃饱饭还不行。为了让“最困难的农民也能安居乐业”,继“农业起家”之后,常德盛开始在艰苦创业、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两大步,闯出了蒋巷村独特的改革发展之路。那就是“工业发家、旅游旺家”。

20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常德盛决心抓住大好机遇把工业发展起来。通过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考察市场,他决定兴办建材厂,生产彩钢板。为拓展市场,常德盛昼夜兼程奔波大江南北。正是靠着这股拼劲,也靠着热忱和诚信,常德盛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打开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市场,常盛集团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轻、重钢结构和轻质建材企业,为全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当蒋巷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双双鼓起来后,面临着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20世纪末,常德盛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旺家”的新思路,坚决推掉年创利100多万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前后投入上亿元,大力发展农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蒋巷村由“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正式走向“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发展阶段,每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赢。如今,蒋巷村工业产值早已超过10亿元,但在这里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依然保持着江南水乡田园之美。

用行动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从1973年9月担任蒋巷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常德盛就给自己规定了“三不”原则:不吃请、不受礼、不徇私,甚至连自己的兄弟找他找关系办事,都被他严词拒绝。

随着村里的发展事业蒸蒸日上,20世纪90年代,常德盛又将自己的“三不”原则发展成“不拿最高工资,不拿最高奖金,不住最好房子”。虽然是企业董事长,但他却只拿村里党委书记一份工资。企业转制时,该拿的股份他一分没要,这些股份,在今天至少价值3000多万元;该得的销售提成即使以1%计算,多年累计也有千余万元,他分文没取。

进入新时代,常德盛再次丰富了“三不”原则的内涵: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工作不搞家族制。一向不肯“好为人师”的常德盛,总是保持着谦逊和低调,随着时代的变迁,只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今,为了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农村,蒋巷在“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后面,又加上了“精神传家”。淳朴的蒋巷人知道,只要传承这种精神,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获得幸福。而81岁的常德盛依旧“闲”不下来,“只要老百姓需要我‘老常’,我就要一直为老百姓服务下去,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