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巴一恺:盐碱滩上的不朽丰碑

    本文字数:1511

本报记者 李垚

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市射阳县新坍镇,98岁的巴一恺仍会拄着拐杖,站在新潮红色文化传承馆的展板前,凝视着那张泛黄的老照片——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将全国劳动模范奖章佩戴在他胸前的瞬间。这位从盐碱地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农业战线上的“铁人”,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战长滩”精神,更见证了中国基层民主与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

1948年淮海战役的硝烟中,17岁的巴一恺推着独轮车,辗转苏、鲁、皖三省,为前线运送弹药。在曹八集战役的生死关头,他冒死引开敌军,用两声枪响为后勤队赢得生机。“在曹八集,敌机轰炸,小车翻了,粮食撒了一地!我趴在水沟里,摸到怀里的银元——父亲给的护身符,愣是没舍得花,爬起来就推车!”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1978年全国人大的发言稿:“没有人民支前,哪有淮海战役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哪有咱农民的命?”

解放后,巴一恺回到家乡新坍乡。面对400亩白茫茫的盐碱地,他带领乡亲们开启了一场持续30年的“人地之战”。

“那时候穷啊,乡亲们住草棚,喝咸水,野菜汤里照得见人影。”巴一恺的拐杖重重戳地,“我带着16个‘铁姑娘’,白天挖沟,晚上烧窑。唐维珍那丫头,才16岁,手上的茧比男人还厚!”

没有机械,他们人挖肩挑,硬是将零散坡地整成22块标准田;为治盐碱,他带头跳进水车,用双脚踩出排水沟,让“兔子不拉屎”的长滩首次泛起绿浪。到1970年,新潮九队粮食单产突破2000斤,创造了“亩产吨粮”的奇迹,更让家家户户住进了青砖瓦房——这些由村民自建的“小洋楼”,至今仍是苏北农村集体建房的活化石。

1973年,巴一恺带领群众自办窑厂、烧砖建房,为68户农户集中建成新房,让家家户户用上电灯、吃上自来水,这便是如今的新潮老九队。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兴办面粉厂、挂面厂、玻璃厂等企业,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群众生活,使新潮九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耀眼旗帜。

凭借突出贡献,巴一恺先后荣获“华东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此后,新潮九队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3707个生产队中,有2283个实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成效显著,当年全县粮棉产量大幅增长,远超历史最高水平。

1977年,巴一恺当选江苏省人大代表;次年,他以农民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履职5年间,他37次往返北京,提交10余件议案、30多条建议:从苏北棉纺业振兴到黄海滩涂开发,从里下河地区排水到农村教育普及,件件关乎民生。他常说:“是新中国让农民有了说话的分量!”

鲜为人知的是,巴一恺直接参与了1982年宪法的修订。当草案规定“乡、镇人大任期三年”时,他结合基层实践提出:“三年太短,干部刚摸清情况就要换届,怎能扎下根为群众办事?”这一建议被采纳,乡镇人大任期延长至五年,为基层治理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退休后的巴一恺,仍以“离休不离党”的劲头奔走在田间。他见证了新潮村的三次蜕变:从盐碱地到高产田,从平房到楼房,再到如今“三代村居同框”的乡村振兴样板。2016年,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成立合作社,年收储3万吨原料粮,大米加工品远销日韩;2020年,新潮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老队房、青砖楼与现代化农居在绿野中交相辉映。

如今,新坍镇将巴一恺精神凝练为“一心向党、干群同心、不畏艰难、敢闯敢干”,融入基层治理血脉。在“新坍人大小院”,老队房的办公桌、泛黄的议案手稿静静陈列,诉说着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在“战长滩”精神传承馆,青年志愿者通过VR技术还原盐碱地改造场景,让00后们感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98岁的巴一恺,依然会为来访者讲述那个改变命运的夜晚:1962年,他带着社员们在盐碱地上插下第一根稻秧,月光下,16个“铁姑娘”的剪影与稻苗一同摇曳。

“那时候我们相信,只要党群一心,盐碱地也能长出金疙瘩。”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光芒,仿佛又看见那片绿浪翻滚的田野,和田野上空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