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工间操”真正跳起来

    本文字数:1297

李秀荣

2024年9月,四川省疾控局等17个部门曾联合印发《四川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6年,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操覆盖率达50%。据了解,在这一背景下,工间操快速向生产一线延伸,与此同时,也遭遇企业“不愿”动、职工“懒得”动的现实阻力。一些企业可开展活动的场地有限,一些企业面临时间成本、生产压力平衡难题。这种情况在非公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4月14日《工人日报》)

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操覆盖率达50%,是四川省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的一大亮点。

对很多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来说,“工间操”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据报道,早在1954年,国务院就要求各单位必须正式规定,每天上下午各抽出10分钟做工间操。1981年,国务院又重申了相关要求,当时,工间操在全国广泛流行,集体做工间操,是上了一定年纪者心中的美好回忆。后来,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加之认识不到位,工间操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人们的生活。

其实,国家对工间操的相关要求并没有改变。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十五条明确: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工间(前)操和业余健身活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这些文件印发后,各地也曾陆续提出“恢复工间操”,但坚持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工间操仍有坚持跳下去的必要,它主要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上班族(尤其是久坐不动的“坐班族”)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较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负荷明显不足的现状而创编。跳工间操不需要特殊的场地、设备、服装或器械,锻炼强度也不大,比跳广场舞还简单,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人都可以学、可以做,长期坚持下去,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效果。对相关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而言,推行工间操几乎不用耗费财力,而且有助于促进职工的身体健康和身心愉悦。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认识。许多单位领导认识不到工间锻炼的重要性,觉得可有可无。特别是许多企业领导,在他们眼里,时间就是金钱,做操会耽误许多时间和工作。而相关政策措施并非强制,只是指导,有关部门又不会对做操情况进行督导。如何推动工间操制度落到实处,是各地必须考虑的。比如开展比赛活动,突出激励和先进引领机制。

推行工间操制度,还应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目前做工间操,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沿用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步骤和动作。据媒体调查,推广工间操最难的人群是年轻人,工间操形式单一,不符合年轻人现在的锻炼兴趣。年轻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最应该锻炼,也最需要锻炼。故机关、企事业单位可考虑将工间操与健身操、毽球、跳绳、太极拳、健身气功等结合起来。国家或地方有关部门也可推陈出新,推出几套适应不同人群、场地的工间操,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

各类媒体也要为推广普及工间操助力,不管是日常活动还是集体展演,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制造舆论声势,以影响更广泛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积极参与。有条件的地方可与电视台、网络平台合作,举办工间操电视或视频评比和挑战等活动。如此,工间操才可能成为许多职工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