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震撼心灵的《左权家书》

    本文字数:1485

巍 然

“……叔父!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这是左权给叔父回信中的一段话。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革命家、军事家,曾任红军学校教育长、新12军及第15军军长、第1军团参谋长和代理军团长等职。他出生于1905年,幼年失怙,由叔父抚养长大。青少年时,他接触马克思主义,矢志改造社会。自18岁离开湖南老家参军入伍,至英勇捐躯,在近20载革命道路上,因征战四方,唯以笔墨寄托深情。这些从战火纷飞年代留存下来的珍贵信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左权将军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

1942年5月,日军扫荡太行抗日根据地,左权指挥部队掩护机关突围,不幸牺牲,年仅37岁,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2009年,左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阅读了由左权女儿左太北编著的《左权家书》。该书包含左权抗战时期的家书、简传、领导人题字、家人回忆及纪念文章、陵墓照片等,虽然只有很单薄的百余页,但字字千钧,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左权家书虽历经70余载,但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与信念依旧炽热,震撼心灵。家书中凝结的精神与信仰,历久弥新,穿透纸背,激励后人。

1937年9月18日,左权率八路军渡黄河之际,于转战匆忙中给叔父左铭三复信。信中,他痛惜兄长早逝,家中支柱崩塌:“我以己任不能不在外奔走,家中所恃者全系林哥,而今林哥又与世长辞,实使我不安,使我心痛。”面对家国抉择,左权毅然写出本文开头的一段话。其“牺牲一切幸福,为事业奋斗”之志,振聋发聩,尽显左权将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一切的壮志豪情,令人肃然起敬。

两个月后,左权再致母亲家书。左权首先用了很大篇幅向母亲介绍时局:“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实在痛心。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随后,剖析了抗日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国军队打不得,不是我们的武器不好,不是我们的军队少,而是战略战术上指挥的错误,是政府(笔者注:国民政府)政策上的错误……我们曾一再向政府建议,他们都不能接受。抗战的前途,是黑暗的、悲惨的。”同时,他向母亲表露了自己与共产党同志的坚定信念与决心:“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坚决不回到黄河南岸来。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左权从1940年11月12日起,至1942年5月22日牺牲前夕,给妻子刘志兰(1917—1992)共写了12封信,现存11封。信中,左权对妻女的深情跃然纸上。他在最后一封中写道:“……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接着话锋一转,又期盼着团聚:“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但为了革命事业,左权又劝妻子要勇于割舍:“若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这些话语深情而悲壮,充分彰显了左权作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驱逐日寇,复兴中华。为此,他甘愿牺牲个人与家庭的一切。左权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亲情之上,其情其志,崇高至极。

左权将军家书,满载着对家的深情与国的忠诚,是革命先烈的缩影,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烈之魂如灯塔,指引我们立志、明德、成才、担责。其家国深情,我们誓将传承不息。今日中国,国富军强,盛世如愿。重读家书,除感动更添复兴伟力,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亦是对其精神遗产的绝佳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