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用“技术+法律” 填平银发族“数字陷阱”

    本文字数:1219

张智全

“老人刚学会用手机上网,就被骗了”“看到‘扫一扫领礼物’,父亲就走不动道”……随着技术进步与智能手机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融入网络生活。然而,由于对网络技术和规则了解有限,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老年人容易掉入“数字陷阱”。

曾几何时,“触网”是老年人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如今,随着网络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然融入网络生活。但与此同时,不法商家也精准给老年人设置各种消费“陷阱”,诱导他们盲目购物、打赏、追微短剧,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老年群体频陷网络消费“陷阱”成为当季投诉热点之首。老年人深陷“数字陷阱”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老年人陷入“数字陷阱”而上当受骗,除了不法商家深谙他们心理、将传统街头骗术升级为“情感关怀+技术包装”的复合模式致其难以识别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技防的百密一疏。当前,部分互联网平台忽视老年人权益的保护,既没有针对其设置类似“青少年模式”的防网络沉迷机制,又没有在显著位置用醒目标识给予必要的防骗警示和提醒,在监管力量难以实现全面、实时监管的情形下,老年人上当受骗也就在所难免。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处罚规则更严密。虽然现行法律法规对网络消费行为已有规范,但针对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专门、细化条款仍有不足。比如对直播间情感绑架式营销、微短剧自动扣费等网络陷阱,相关法律法规在定性和处罚标准方面较为模糊,导致执法司法不能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无法对不法商家和平台形成有力震慑。

此外,老年人维权面临的诉讼成本较高、电子证据固定难等问题,也容易让他们再次陷入“数字陷阱”。尽管老年人遭遇网络诈骗后,可以请求法律援助,但由于针对新型网络诈骗的专业援助资源不足,老年人获得相关法律援助的普及程度尚未达到预期,导致他们陷入“维权难—再受骗”的恶性循环。

不让老年人陷入“数字陷阱”,需要技术和法律的同频共振。对此,互联网平台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在为老年人“触网”提供详细操作指南的同时,主动升级技术防范措施,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强化告知义务,尽最大限度避免老年人误入不法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

避免老年人陷入“数字陷阱”,还需要法律“亮剑”。相关部门既要常态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诱导老年人消费、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又要常态普及网络安全知识,筑牢老年人科学上网的“防护网”。同时要与时俱进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设“数字消费保护”专属条款,就情感绑架式营销、自动扣费等行为的法律定性和处罚标准,作出细化规定,并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维权的投诉和诉讼机制,切实破解他们面临的维权难问题。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坚持用“技术+法律”填平老年人“数字陷阱”,是“抓前端,治未病”的治本之策。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技术与法律共振的步伐,努力让守护老年人网络安全的治理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