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王升:把论文写在农垦大地上

    本文字数:1382

通讯员 邱玲娜

让田野更肥沃,让农作物更丰产!

走进新洋农科所610亩的品种试验示范区,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成百上千块的展示牌间,弯着腰、驼着背,俯身察看每个品种的生育进程、抗逆性和各种农艺性状等。他叫王升,是苏垦农发现代农业研究院盐城农垦农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工作30多年来,他以病弱之躯潜心农业科研,让田野更肥沃、种子纯度更高、农作物更丰产,说得最多的话是“要把论文写在农垦大地上”。

不畏病魔,矢志农业振兴梦。王升是内蒙古人,幼年饱受饥寒之苦的他从小就有个梦想:“让更多的人吃饱饭。”1991年,王升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毕业,来到新洋农场成为了一名土肥技术工作者,从事耕地质量监测、改善土壤物化性状、作物施肥技术、栽培技术创新等研究工作。1996年春,正在跑田的王升突然觉得后背一阵钻心疼痛,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医生建议他选择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当时不到30岁的王升压根没把病情放在心上,依然一心扑在最爱的田野里。很快,他的脊柱越来越弯,正常走路也受到了影响,每每蹲下去就起不来了。可即便如此,王升也未耽误过工作。那时候跑田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不能走路骑车,他就把自行车当作拐杖推着走。就这样,他推着自行车踏遍了新洋农场6万亩耕地的每个角落。

精于土肥,给大地喂饱营养餐。在土肥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王升聚焦农业增产增效,每年根据土壤肥力的演变、栽培技术的革新、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场农作物施肥提出合理建议,这些建议在农业生产实施应用后均取得了满意成效。2007年,新洋农场被列为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场,项目期为九年。王升不顾脊柱炎病愈康复需要体形矫正,带领项目团队开展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耕地地力评价、效果评价、技术创新等工作,一年内完成了三年的取样任务,及时完成室内检测工作,最短时间内取得相关数据,及时建立了新洋农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肥料配方详细到每一块条田、每一种作物。不仅如此,王升还注重成果转化,于2009年将试验的延长肥料有效期、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水稻基肥机械全层施用技术在全场推广应用,让农作物产量再上新台阶。他先后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0多篇,“麦茬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稳产配套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

育繁良种,挑起重担往前走。2014年,农垦农科院成立,农科所土肥技术研究工作被划走,王升便“转战”育种领域,负责良种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筛选、推广,大小麦育种等工作,为龙头企业服务。“种源安全关系到农业振兴,必须要保证纯度、提高产量。”试验田的成百上千块展示牌代表着对应品种,每个品种的特性以及是否适合当地种植,王升心里都很清楚。农业受环境、气候影响很大,筛选能适应多种条件种植的品种、拿出普遍推广的措施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在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下,品种更新换代有了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苏垦农发对种业更加重视,提出育繁推一体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升所在的团队与扬州大学的共同努力下,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即将培育出来。

扎根土地三十载,一边对抗病魔,一边坚持农业科研,王升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搞了大半辈子科研,苦多乐更多。”他笑着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把论文写在农垦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农业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