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工运论坛

深化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路径思考

    本文字数:2886

钮友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形势任务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加快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尺,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优质生产力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工人是我国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发展中稀缺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党中央赋予工会组织牵头抓总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新时代理论思维、制度管理和实践路径,统筹规划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

一、深刻认识新一轮深化产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我国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中,工人阶级是我国宪法明确载明的领导阶级,是我国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我国工会组织是党的群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委、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具有高度政治性先进性的社会枢纽型群众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亲自动员部署深化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去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产业工人的关心关怀,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只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单纯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完善国家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从社会经济角度讲,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涉及国民财富有效决定和国民收入科学分配的重要课题,有助于优化现代产业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匹配,完善国民经济素质结构尤其是实施普惠性的职业教育,推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和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优化企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排序,同时是坚持普惠公平的劳动保障和社会公共政策导向,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发展优质生产力需要战略科技力量和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持;从社会政治角度讲,深化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和适当承接公共职能的重要领域,有助于加快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提升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通过企业民主管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我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职工智慧和力量,不断夯实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厘清市场引导、政策导向和利益相关者的辩证关系

深化产改是市场、政府和社会间的正和博弈行为,是市场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是产业工人为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的工作舞台,也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提供普惠的公共政策契机。

在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新一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市场决定机制和政府有为干预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引导、市场主体活力和行业组织的作用,结合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民生保障和职业发展需求,建立附带常量、变量和参数的计量绩效评估和决策改进模型,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和创新实践路径及其联动研究。要正确认识劳动保障政策普惠和维护公共核心利益的关系,通过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保障政策,为产业工人提升职业技能素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凝聚企业与职工互利合作共赢的集体愿景,增强市场引导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吸引力,这是深化推进我国产改工作扩面提质增效的试金石。要形成市场、政策和心理三重的社会合意契约,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靶向作用,形成普惠公平的劳动保障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导向,逐步改善现代产业工人的社会预期和就业心态,使我国产改的实践路径更具可行性、可操作性。要强化职企劳动诚信意识和社会契约精神,弘扬企业家群体实业报国和回馈社会的信念,坚持对企业劳动关系主体的平衡保护,为深化我国新一轮产改增添精神动力和营造良好环境,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要形成我国深化产改和工会改革的联动态势,推动构建新时代工会工作理论实践创新驱动体系,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产业工会维权服务工作,建设弘扬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氛围,切实增强产改对产业职工的时代感召力和精神驱动力。

三、发挥各级工会在深化产改中牵头抓总的重要作用

工会工作是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治理和适当承接公共服务职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环节。肩负各级党委的重托和职工群众的期待,工会作为职工权益代表者维护者社会角色和重要地位凸显,拓宽和创新理论视野、制度管理和实践路径,将落实产改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构建我国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力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的体制机制,科学规划政府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方式手段,克服公共政策优先选择权造成的管理学偏好,破解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和制度惯性的路径依赖,预防龙头企业对行业公共资源的市场垄断行为,加速要素市场化自由配置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全要素配置效率。

各级工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和党中央国务院《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协调和形成制度合力,坚持法理先行原则凝聚社会各界的战略共识,加快社会经济、劳动关系和技术职称立法进程,为深化我国产改路径提供政策依据和法理基础,畅通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职工成长成才的社会发展环境。坚持满足人力资源对公共服务需求为攻坚方向,工会把提升职业技能素质作为根本性维权手段,更加坚定产业职工立志奉献走技能报国之路,把深化产改实践和普惠民生凝聚为社会共识,实现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和全面发展,彰显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形成面向职业发展需求和符合社情民意的产改工作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工会组织的新作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拼搏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