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头条聚焦】关键词:产业生态;人文积淀;全国首个工匠日

用匠心沃土滋养更多“小龙”

——“工”力量赋能科技创新的杭州探索

    本文字数:1862

刚刚过去的2025年春节假期,“科技创新”当仁不让地成为全民聚焦的关键词。无论是春晚上的机器人扭秧歌,还是DeepSeek以突破性成果惊艳全球,都让聚光灯再一次对准杭州——这座城,何以滋养出“六小龙”?

人们尝试着总结原因:完善的产业生态、先进的发展理念、积极的政策扶持、深厚的人文积淀……事实上,在这些缺一不可的浓厚氛围中,还有“一双眼”始终满怀关切,“一双手”行动力满满,全心全意助力企业发展,那便是来自职工“娘家人”杭州市总工会的“工”力量。

 

致匠心:立于有形的支撑

 

踏入位于杭州市滨江区东流路88号的宇树科技3楼展厅,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数十位供应商与客户默契地将身体前倾,注视着同一方向——四足机器人正像动物般自如地在台阶间快速上下。

“我们的B1四足机器人就是一只智能导盲犬,曾在亚残运会火炬传递任务中为火炬手提供引导。”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盲人,研发团队参考真实导盲犬的工作模式,设定合适的牵引角度和力量大小,并反复调整步速、扶手高度等参数。在这家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企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不惧失败,愿意以无数次试错为梦想买单。

三十公里外的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同样不放过任何一个优化产品性能的机会。“我们对产品品质有着极高的追求,尤其是在外壳防护、脚垫、美观度等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上精益求精。”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找到最完美的方案,研发人员至少设计了十几个版本的机器人脚垫。

除了近期出圈的“六小龙”,在杭州这片创新的热土上,还有许多以匠心促创新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深信,只有以匠心为指引,不断探索,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给职工创新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杭州市总工会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力支撑。在政策激励上,推出“五小”创新活动、“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杭州数字工匠”的认定。近年来已产生了109名“杭州数字工匠”。

在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培育上,杭州市总工会以赛事赋能,定期举办人工智能领域的职业技能竞赛。各级工会也纷纷响应,如上城区组织了区块链、智能楼宇管理员等领域的技能比拼;临安区开展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职业技能竞赛、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竞赛等十余场职工技能比武;滨江区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建立“政行校企”协作机制,举办不同层次的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技能比赛。

 

强保障:化于无形的关爱

 

在高科技行业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旋律中,企业员工不仅要持续学习、提升技能,更需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公司会定期组织羽毛球赛、篮球赛、露营等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同时,积极帮助外地员工申请公租房或人才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宇树科技上述负责人表示。

为了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定期组织篮球、电竞、户外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成立了羽毛球、游泳社团,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在团队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时,办公区域贴心设置了乒乓球台、拳击袋和阅读区。每周四固定的活动日,公司会在下班后出资为员工预订专业场地,让大家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员工们在丰富的业余生活中放松身心,也在公司营造的良好氛围中不断成长。

如何筑好人才“安心巢”?杭州市总工会坚持“大人才观”,以全方位的暖心服务为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阳光雨露。如上城区结合政策推动技能人才待遇提升,督促企业完善工时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等制度,借力“上工”特色职工文化品牌送心理解压课、设心理咨询热线、开展法律咨询;西湖区整合企业技能提升站、行业协会、产业科技园等资源打造“西工学堂”,为职工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培训资源;滨江区借力园区“暖企小站”,嵌入企业、职工诉求“直通车”功能,架起政府、企业、员工三方“连心桥”。同时聚焦青年交友需求,搭建每季“周末去哪里”、每月“壹期壹会”青年交流交友平台,使年轻人在相互交流学习中扩大朋友圈。

这些举措不仅为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也为杭州的科技创新增添了活力。据统计,开年后杭州平均每天诞生280多家企业,超过70件专利获得授权,近1700万元资金投向初创型科技企业。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9年,杭州设立全国首个工匠日,以“头雁”姿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尊重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如今,这股力量已经逐渐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融入城市的发展脉络。杭州市总工会也开启了新一轮全方位、立体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行动,用工会服务的秒级响应、人才培育的暖心政策,助力企业践使命、当先锋,用匠心沃土滋养更多“小龙”。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吴晓静 通讯员姚似璐 杭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