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书香书影
本文字数:496
今年2月25日是清代的文学巨匠、《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逝世310周年。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博人。他一生命运多舛,生活清苦,却安贫乐道。在75年的人生历程中,蒲松龄仅有过一次远游,就是在康熙九年(1670)的秋天,他来到江苏宝应,当了知县孙蕙(字树百)的幕宾。此后,他又到高邮盂城驿工作过。在江苏一年的生活,对蒲松龄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他在宝应、高邮留下很多至今无法磨灭的文化印记。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就聪慧灵巧。19岁时,他在童子试中就考了“县、府、道”三个第一,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施闰章赏识,将其收为门生。此后,蒲松龄的“考运”却急转直下,多次参加乡试却屡屡受挫。
如今的宝应县安宜镇牌楼社区叶挺路73号,有一座始建于清代初年的合院,这里正是当年蒲松龄在宝应任职时的住所旧址,不但被列为宝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被辟为“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和“蒲松龄广场”对外开放,成为游客来到宝应必访的景点。
据统计,《聊斋志异》494篇故事中,有30多篇发生在江苏,或者主人公是江苏人,带有鲜明的江苏元素。重读这些以江苏为时空背景的聊斋故事,依然能感受到浓烈的江苏地域风情,窥见清代江苏的民俗画卷。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