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能出汗的体育课”才不会流于形式
本文字数:1008
杨朝清
近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体育八条”正式发布。“体育八条”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八条举措,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在学校体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能出汗的体育课”是强化体育工作刚性要求的产物。不论是小学和初中每天一节体育课,还是“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抑或是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能出汗的体育课”说到底就是不让体育课流于形式,而是有实效,让学生们真正从中受益。
人工智能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让做好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变得切实可行,“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也被压缩了生存空间。光说不练、动嘴不动手的“说教课”以及运动锻炼不充分、不足量的“不出汗”体育课,让体育的价值大打折扣。作为一种制度设计,“能出汗的体育课”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长期以来,学生活动时间不长、参与度不高,“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体育课大量存在,体育课的质量亟须提升。
拥抱体育、热爱锻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也能够塑造品格、涵养精神。提升对体育的价值认同,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更多中小学生热爱运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才会有更坚实的保障。
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方能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对体育“知之、行之、乐之”,不仅需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也需要让体育课真正“活”起来。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让孩子们真正玩起来、动起来、跑起来,体育才能更好地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添彩、赋能。
体育既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学生精神面貌、性格乃至价值观的过程;体育不仅塑造一个人的身体,也塑造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加强学校体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的习惯得到培养、兴趣得到开发,运动锻炼不再是一个任务或一项考核,而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真正做到“体育不在考场在日常”。
提升中小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关键在于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当体育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趣味与收获,当体育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积极改变,自然会对中小学生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