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5年献血55次21600ml

35岁网约车司机捐造血干细胞救治患儿

    本文字数:1356

本报通讯员 罗玉丽 记者 赵叶舟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对健康没有影响,还能帮助到需要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呢?”2月18日,35岁的网约车司机刘先生在中大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江苏省第1546位、南京市第217位、溧水区第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记者了解到,刘先生不仅是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他还是位献血达人。

打开刘先生的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5年时间,献血55次,累计献血总量达21600毫升,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刘先生告诉记者,第一次撸起袖子参与无偿献血的原因自己也记得不太清了,但2020年的那个春节,他记忆犹新,也清楚地意识到,参与无偿献血,真的可以帮助到别人。

2020年农历大年初五,刘先生意外接到了南京市血液中心的电话,工作人员表示,血库库存告急,希望刘先生能抽出时间来血液中心参与无偿献血。接到电话后,刘先生便开始左右为难。“一方面是大年初五,去血液中心参与无偿献血,父母知道后肯定不会同意;另一方面,因为新冠病毒,公交、地铁停运,打车也十分不容易,对于身在溧水老家的他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刘先生回忆说,经过一夜的思量,最终还是决定去捐献,于是在大年初六一大早,他借口当时的单位有急事,开车100多公里来到南京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了2个单位的血小板,折合全血为400ml。

转眼间,他已经坚持了五年。“因为工作性质原因,捐献全血担心开车时低血糖,在咨询工作人员后,一直捐献的是血小板,除了每次的时间长一些,其他各方面感觉都很好。”刘先生补充说道。

2021年9月,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刘先生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他人生命,便毫不犹豫地填写了《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在留存8毫升血样后,他成为中华骨髓库的“生命备份”。“多一份样本,患者就多一线生机。”刘先生说,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对健康没有影响,还能帮助到需要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呢?

去年11月,当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刘先生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了履约。“就像中彩票一样,能用这种方式救人特别值得。”经过高分辨检测及全面体检合格后,刘先生于2月13日入住采集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前的准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连续注射了9针动员剂以促进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最终,在2月18日,刘先生成功捐献了108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而这份“生命火种”将跨越千里,被注入一位素未谋面的2岁血液病患儿体内。

从配型成功到顺利捐献,刘先生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谨慎。“担心患者放弃,也担心自己身体出岔子。”刘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捐献的顺利进行,平时喜欢喝啤酒的他,过年期间,只能和家人意思一下,在入院的几天里,为了防止自己身体出现头痛发烧等意外情况,他每天谨遵医嘱,连病房门都不敢出,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影响到捐献的进行。

成功捐献后的刘先生长舒了一口气,感叹地说:“过程感觉很轻松,和捐献血小板差别不大,但更有成就感。捐献可以再生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给需要的人带去生的希望,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刘先生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温暖。他也衷心祝福小朋友:“早日康复,愿我的造血干细胞能成为你新生命的起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诗篇等着你来书写。”

据记者了解,这次捐献,他再次对家人选择了“隐瞒”。“不跟家里人说,不是怕拒绝,而是怕他们担心,结束后肯定还是会告诉他们的。”刘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