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轨道上的“夜行者”
本文字数:1533
王槐艾
春运高峰期,铁路运输的客流量是平时的几倍。为保证高峰期铁路运行安全、稳定,每天夜间,宁启铁路扬州段铁路巡检员们都会利用火车停运的“空窗期”,挑灯夜战,争分夺秒,给铁轨“正骨”,进行轨道维护。正是因为有了这群被称为轨道上的“夜行者”的不懈努力,才保证了火车安全正点运行,守护着旅客的平安。
深夜的轨道旁漆黑一片,只有操作工们头上戴着的发光帽发出点点星光。22点20分左右,确认最后一趟列车已驶离扬州段,进入铁路运行“空窗期”后,工人们在国铁上海局新长工务段扬州线路车间副主任李长坤的带领下,进入铁路运行区域,脚踩石砟,步行至作业路段。
“我们铁路巡检,必须等‘天窗期’才能上路,每天都是夜间到凌晨作业。冬天作业穿得少,太冷,穿得多,干起来的时候又施展不开,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比一般人抗冻了。”李长坤说,铁路“空窗期”指的是区间内没有火车经过的时间段,通常都是在深夜,而铁路检修只能在“空窗期”进行。并且,随着春运高峰的到来,宁启线新增了17对列车,区间运行列车数量达到了125对,“空窗期”越来越短,倒逼作业工人必须争分夺秒完成铁轨的整修维护,并且要一着制胜。
随着一声哨响,在宁启铁路仪征区段待命的“大机”缓缓驶上铁路正线,开始对路基进行捣固作业。一时间,现场机器轰鸣。这台庞然大物是我国自主研制、完全国产化的“捣固”大机。捣固车的上半截和普通火车头一样,下端与铁轨接触处则暗藏玄机,有四组圆形盘状物紧紧贴着轨道,盘状物后面还有许多根短棒。车辆运行时,只见盘状物一发力,就将铁轨夹起,与此同时,短棒快速插入铁轨周围的石砟,扬起阵阵灰尘。
大机控制员周纪伟密切关注着机械的运行状态。他说,大机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两对类似“千斤顶”的卡钳稳稳地将铁轨轻轻拉起,随后,多对小机械臂迅速深入铁路道砟之中,不断地高频震动,将轨道下的空洞逐一填满、夯实,确保铁轨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机械运行时,车厢内各种声音交织,震耳欲聋。同时,大机不断地刹车、顿挫、摇摆,颠簸的幅度常人难以承受,不一会就会头晕脑胀。工友们说,这样的工作环境,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从捣固机下来,只见铁道如沉默的巨龙蜿蜒而去,四野漆黑如墨,只有施工现场有操作员手电筒发出的零星灯光。每辆捣固车后,都有20多名作业人员紧紧跟随,各司其职、环环相扣。领先的清扫员负责清理作业后铁轨上的浮尘和渣石颗粒,以备紧随其后的检查员用道尺和轨道检查仪对机械作业质量进行实时检查。手持道尺的小伙子名叫杜冲,每走10步,他就得弯下腰,将手中的道尺放在两根铁轨之间核对规矩。
为了确保感知准确,杜冲全程都不能佩戴手套,凌晨时分,气温降至零下,他只能在行进间不停地搓手,偶尔还会对着双手哈气取暖。每次作业结束,他的腰都直不起来,得半躺着坐在车上。
杜冲身后紧跟着的,是手推电子检测仪的江帆,如果说杜冲的工作“费腰”,那江帆的工作则费眼,“这个手推小车连着电脑显示屏,你看这边数据在不停闪烁,这些数据有水平、高度、角度等所有轨道数据,一旦经过的铁轨出现超出范围的偏差,我们就要立即通知机器或者人工进行再次调整。检测多久,我们的眼睛就要盯着屏幕多久,一点都不能放松。关键是夜间操作,光线对比度大,很伤眼睛。”
江帆检测无误后,紧随他身后的是16名石砟回填人员,分别在铁轨的两侧,对捣固后的道砟进行紧张回填。“回填结束后,这一段铁轨就算完成了‘正骨’,调整到了合理尺寸。列车运行其上,不但安全,乘客的体感也会觉得舒适、没有颠晃。”李长坤介绍。
就这样,在大型机械和人工的配合下,以每小时800米的速度进行着铁轨“修复”。凌晨时分,巡检工作告一段落,每位作业工人的棉衣上都积了一层白霜,而他们的棉衣内则是热气直往外冒。工友们诙谐地说:咱轨道上的“夜行者”,工作热情从来都是发自肺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