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晋风流韵桃叶渡

    本文字数:1371

邱祖晖

这是个渡口,河里碧波荡漾,两岸桃树成行,桃花灼灼。这是桃叶渡,秦淮河上的一处古渡口,我想象的画面也是传说中它得名的原因之一。

从夫子庙门口出发,一路朝慕名已久的桃叶渡寻去。没多久我就站在了一处小院落门前,大门上横挂一个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古桃叶渡”。这个老宅原来是吴敬梓的故居,后来成了桃叶渡遗址公园。走进院门,但见回廊九曲,绿树成荫。曲曲折折的小径边立着一块“桃叶渡”石碑。再走几步,便有一牌坊耸立,两边石柱上各刻一句楹联:“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横批是“古桃叶渡”,背面还有两句“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

沿着牌坊后的石阶缓步而下,便到了碧水西流的秦淮河边。岸边的石壁上刻有“桃渡临流”的字样。这个渡口原来叫“南浦渡”,为什么又叫“桃叶渡”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书圣”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有一个爱妾叫桃叶,她家住在秦淮河的南面,每次回家省亲的时候,需要渡过秦淮河。当时的秦淮河河面宽阔,风浪比较大,王献之担心桃叶,常常到河边迎送,并且还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据说桃叶还和了一首:“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东晋名士与爱妾在秦淮河上的一唱一和,秦淮河的波涛里就荡漾着郎情妾意。从此这个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就变成了浪漫的桃叶渡。

我身后的墙壁上饰有一铁铸的桃叶像,头绾云鬓,手握团扇,衣袂飞扬,立在波浪翻卷的船头。河对面的一座牌坊下,伫立着一座塑像,面目清癯的王献之袍袖飘飘目光灼灼,正焦急地等待着。

人到中年,已经名扬天下的一代名士、大书法家,为何对一个妾室如此地在心在意?这可能与他的婚姻变故有关。

当年王献之丰神俊秀、才华横溢,他的表姐郗道茂性情温婉、颇有才学。他们的婚姻真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情意无限。然而好景不长,这段幸福的婚姻却被公主插足!

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是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女儿。她先是嫁给了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济参与谋反被流放,司马道福就与桓济离婚,准备再择佳婿。魏晋时期,人们崇尚自由,在男婚女嫁上没有后世严格的礼法限制。司马道福早就崇拜风流倜傥、能书能画能诗的王献之。于是她仗着公主的身份,仗着太皇太后对她的宠爱,以皇家的名义对王献之施压。公主嫁过去是不可能做妾的,那就是要王献之离婚!

王献之与郗道茂相亲相爱,怎么可能轻易离婚?王献之屡次抗拒,甚至不惜自残,然而新安公主是铁了心地非王献之不嫁。王家再是豪门,又如何与赫赫皇权相抗?于是王献之迫不得已地忍痛割爱,与恩爱的妻子分离,可怜郗道茂离开王献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王献之与司马道福成婚多年后才生下一女,此外再无子嗣。为延续香火,征得公主的同意,王献之四十一岁娶了一名小妾——桃叶。他对桃叶非常宠爱,或许在她身上,他又看到了郗表姐的影子。然而,伊人已逝,柔情不再,加上“炙足”留下的后遗症,王献之身心俱伤,于四十三岁时病逝。一代名家“小书圣”追随着郗表姐的倩影,走进了历史的深处,给我们留下了《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书画精品,留下了温情浪漫波光粼粼的桃叶渡。

我坐在临河的碑廊下,石碑上刻着王献之的《桃叶歌》,还有当年他学书法时的轶事,其中一个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太”字的故事。一艘游船从我眼前缓缓驶过,“秦代水”在船尾打着一个个漩涡,又缓缓地复归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