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推进产改要在“深化”上下功夫求实效
本文字数:2420
孔涛 赵灿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释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强烈信号。7年来,我省产改和全国一样,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广大产业工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彰显,技能技术素质普遍提高,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长成才空间更加广阔,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今年10月24日召开的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工作会议精神上,我省作为唯一一个省份进行了经验介绍。
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时隔7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出台《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进一步深化产改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我们做好产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意见》在总结多年实践、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工作布局和政策、制度层面作出了许多新的安排,明确了一系列需要持续深入抓好的重点工作,提出了9个方面、27条措施,全文约4800字,简洁明了、具体凝练,重点突出、任务明确。“深化”要靠一系列的“细化、实化、强化”举措来支持和保障,把《意见》要求落到实处,关键要领悟“深化”的意蕴,把握“深化”的要求,明确“深化”的目标,落实“深化”的举措,汇聚“深化”的合力,从而增强“深化”的实效。
要深化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学深才能悟透。要把《意见》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原原本本地学,认认真真地学,领会精神实质核心要义,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这是抓好贯彻落实的前提。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认识、认真思考《意见》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党中央部署深化产改的深层次战略考量,更加注重从宏阔视野、全局高度、长远大势来审视和把握,深刻认识到深化产改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重要体现,对于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彰显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广大产业工人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增强推进产改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保持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
要实化具体目标。改革要有方向,更要有目标。《意见》制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思想政治引领更加扎实,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更加高涨,主人翁地位更加显著,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同时《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要牢记总书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殷殷嘱托,结合江苏是产业工人大省、制造业强省的省情实际,科学制定江苏深化产改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优先序,各地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目标。准确把握江苏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10%,谋划产改目标也要主动对表“10%”。对照总目标,制定年度目标、阶段性目标,瞄准目标任务,确定完成时限,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方向性。
要细化落实举措。目标明确之后,关键要看落实举措。《意见》内涵十分丰富,八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和要求非常明确、具体,里面又分为很多细化的措施,一句话就是一件事,都需要制定配套的、实实在在的落实举措。推进产改是党赋予工会组织重要的责任使命,对工会干部来说,没有局外人,要聚焦主责主业,对标对表、主动思考,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有些是工会自己可以落实的,《意见》里提出的任务,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工会的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维权服务等主要业务,工会干部要一条一条地仔细研读、认真对照,明确哪些要求是需要自己去落实的,结合自身职责,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找准工作重点,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有些是需要产改成员单位牵头推动落实的,要主动加强对接,做好任务分解,会商成员单位制定有针对性的落实举措。作为牵头抓总单位,要每年制定产改工作要点、任务清单,推动纳入党委工作要点和改革要点,从而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合力推动江苏产改再出发、再突破,持续抓好落实、继续走在前列。
要强化工作效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企业是主体,产业工人是主角,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广大产业工人,衡量改革的成效要看产业工人的获得感有没有增强。要坚持改革为了产业工人、依靠产业工人、造福产业工人,始终围绕产业工人特点和需求来谋划和推进改革,持续激发广大产业工人投身党和国家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分类指导,做到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突出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各类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分层分类推进,使各项改革举措更加精准有力。非公企业是推进产改的难点和重点,要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推进改革的制度机制,扩大非公有制企业产改覆盖面,激发企业推进改革的内生动力。要用心用情用力为产业工人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推动提升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让他们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强化劳动经济权益保障,积极推动技能素质提升,畅通成长成才通道,提升集体协商实效,助推实现劳动者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大力做好服务保障,突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困难职工等重点群体,用好职工服务热线,加强矛盾排查化解,坚决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