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的考研之路
本文字数:1419
马永青
产生考研的想法源于大学期间的思考和工作岗位的特点。我在大学三年级学习了“成组技术”这门课程后,对技术管理产生了兴趣,后来选修了“企业管理”课程,就想从单一的技术型向管理技术型转轨了,只是当时尚未为换专业考研做好准备。工作后从事经济管理干部教育,就更有考研学习管理专业的想法了。
那时我十分向往北京钢铁学院管理科学系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也与该学院李宝忱教授进行了书信联系,他了解了我的现状后积极鼓励我报考。选择这所高校及专业,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自己本科学的是工科,读研仍希望继续在工科院校深造,不想丢掉工科的底子。二是基于工科发展起来的管理工程更能发挥工科专业的优势,且当时设置这个专业的院校很少。三是这个专业招生规模略大,比只招1—2人的专业更好考一些。所以工作之余我用大量精力复习英语、高等数学和管理学原理,积极备考1986年的研究生,因为规定在职人员要有两年的工龄才有报考资格。
在1986年考研报名前夕,我向所在单位市委工交部提出考研申请,当时的处长是不同意我报考的。情急之下,我又找到了部长,还是不同意,这对我的打击很大。当时他们觉得你已有本科学历,在机关够用了,根本不能理解我继续深造的想法和决心,甚至还说你考上后会后悔的。我至今都觉得这话说得一点道理都没有。在后来的岁月中,每当我看到诸如宝钢、武钢等央企以及一些机关的同志具有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时,我都会羡慕不已,为自己失去这次拼搏机会乃至脱产学习机会抱憾终生。后来我也曾有赴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读MBA的想法,但是因为工作调动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到了1996年,省里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在南大、东大等高校开办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我于1998年9月考上了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在职研究生学习。2002年9月至2004年1月,我又在江苏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研究方向坚持在职学习,取得了研究生学历。当我又回到大学教室听课时,真是感慨万千,我得到这样的宝贵学习机会等待了十多年。在工作中倍感理论功底的薄弱、知识结构的欠缺,因此,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是十分认真的,缺课率极低,效果也是明显的。学习期间,我由省委办公厅信息处副处长调任经济处副处长,后来还担任了处长。可以说正是这几年扎实的研究生学习及之前我多年的积累,才使我适应了经济处十分繁重的工作任务。
完成了国内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后,我萌发了去国外学习的想法。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2015年我参加了赴德工会干部培训班,参访了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考察了奔驰公司、宝马公司。接着又顺利地争取到美国佩斯大学短期进修数字经济的机会。当我在此期间徜徉在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校园时,那种满足、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我感到这是对于一个一心向学、痴心不改的中年人的最好的奖励。
2014年3、4月,我在国家行政学院培训期间,利用双休日走进了北航、北理工、北邮、北外、人民大学等高校,感受首都高校实力的强大、视野的开阔。不知什么原因,我始终没有进入已经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的原北钢校园,只是在高架桥上远远地眺望了她那颇具特色的主楼,那是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思绪,也是一段永远留在记忆中的经历,因为“北钢”是我青春岁月时的学术故乡,寄托梦想的精神家园。
我的考研之路使我切身体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只是你自己要坚持,要有信念,要十分珍视机遇,与其在关着的门前裹足不前,不如去开着的窗外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