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职教“铺路人”杨润贤:润育桃李,贤启未来

    本文字数:1556

本报记者 王鑫

今年已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处长、智能制造学院院长杨润贤深耕职业教育的第17个年头。17年来,她肩负教学和行政两项重任,从“赶路人”到“铺路人”,这一路走得并不轻松。但看着学生们一天天成长,一批批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她觉得这是一种幸福。

把课“讲活”,她是深受师生好评的“教学先锋”

做深耕职业教育的追梦人,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圆梦人,矢志培养更多智能制造的时代匠人,从踏上讲台的那刻起,杨润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她潜心教学,匠心育人,擅长将行业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带进课堂,致力于“把课讲活儿”“把课堂留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讨论留给学生”。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深受师生好评,教学评价连续多年保持优秀。近年来,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打造高职RAISE有效课堂的扬工实践”项目荣获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编写的《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全国首届教材优秀奖一等奖,两部教材获评“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她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专业2021级学生孙帅帅告诉杨润贤,自己的父亲在化工厂里当储罐清洁工人,他想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开展储罐清洁等高危岗位作业。杨润贤很受触动,为他组建了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孙帅帅主持的项目“罐军——化工储罐爬壁除锈领航者”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金奖。

善作善成,她是推动专业发展的“领航头雁”

2019年,学校成立了智能制造学院,杨润贤被任命为学院负责人。她坚持“办学跟着市场走,专业围着产业转”,围绕扬州“613”产业体系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需求,下企业、走院校、问专家,有计划地调整专业布局,重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

作为专业带头人,她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打通校企共培渠道,牵头国内首家三菱电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设,主持省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23年11月,她又牵头促成学校成立了全国金属板材加工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100余家相关行业组织、学校、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生动局面。

专业课程建设上,她先试先行,依托合作企业的行业资源和市场优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在杨润贤的不懈努力下,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高、迁移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特质愈发鲜明,涌现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赵奕淳、江苏省“最美职校生标兵”孙帅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破解难题,她是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科技红娘”

杨润贤深知,要想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教师们就必须“走出去”“下企业”,一方面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另一方面将生产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带进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并不信任。于是,杨润贤就带着教师们的简历,一家一家上门“推销”,甚至承诺免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以争取后续的合作机会。

跑到第52家的时候,终于有企业愿意让教师们尝试解决弹簧线性能测试难题。杨润贤立即组建科研团队,经过多次测试完善,研发出自动化弹簧线拉伸测试装置,让原来需要20多人才能完成的测试,如今只需按下开关键就能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企业尝到了甜头后,价值上百万元的“螺旋电缆自动化生产线”研发工作也交给了学校,这条生产线投入使用后预计提高生产效率一倍,劳动力需求下降一半。

在杨润贤的带领和示范下,学院已组建院、校、市、省多层多维的课程团队和科技团队,培养省科技副总20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青蓝工程”带头人与培养对象8人等,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杨润贤和团队主持申请专利7项,主要参与申请专利31项,为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了精准有力的技术支持。